科創板,助資源向“硬科技”集聚
制圖:張芳曼
7月22日,科創板迎來開市6周年。6年間,從首批25家公司掛牌上市到如今已擁有589家上市公司,科創板這塊資本市場的“試驗田”逐漸成長為科技發展的新高地。
創新成果“冒尖”——超60家公司推出全球首創性產品,三成公司的產品、在研項目具有首創性,超六成公司的850多項產品、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創新集群“共進”——累計形成發明專利超12萬項,平均每家公司擁有發明專利數量達到216項,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公司占比超八成。
在這里,科技創新如何跑出加速度?科創板用改革給出答案。
總市值超7萬億元
瞄準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新質生產力發展方向
“如果科創板晚幾年推出,公司就趕不上前沿技術發展的風口了。”中控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崔山說。2020年在科創板上市后,公司獲得了充足的資金支持,得以在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等領域持續投入。2024年,公司研發投入近10億元,同比增長7.73%。
資金是科技創新的核心要素之一,科創板為更多“硬科技”企業打開進入資本市場的通道。從上海證券交易所提供的兩組數據,能夠看出創新動能正被激發:上市公司通過科創板首次公開募股募集資金9257億元,再融資募集資金1867億元,合計超1.1萬億元;募集資金為研發投入提供有力支撐,科創板公司2019年至2024年研發總投入7090億元,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例中位數為12.6%,領跑A股各板塊。
創新要素的持續投入,讓創新企業在這片沃土蓬勃發展。以2019年為基數,2020—2024年,科創板公司營業收入、歸母凈利潤復合增長率分別達到18.7%、9.1%,目前總市值超7萬億元。
瞄準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新質生產力發展方向,科創板還推動創新企業集聚成林。上交所有關負責人介紹,科創板在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新能源等重點產業鏈形成以行業“鏈主”為引領、上下游企業協同發展的矩陣式產業集群。以集成電路為例,科創板集成電路上市公司達120家,涵蓋芯片設計、制造、封測、設備、材料、軟件等產業鏈各環節。
支持54家未盈利企業上市
多元包容的上市標準讓更多創新企業脫穎而出
“得益于制度創新,公司在未盈利階段就實現了上市。”四川百利天恒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朱義介紹,作為輕資產、高研發投入的創新藥企業,上市為公司聚焦腫瘤治療領域創新藥物的研發,推動和跨國藥企的國際合作提供了關鍵支撐。
今年3月底,百利天恒披露的2024年年報顯示,公司首次實現盈利,摘掉了“尚未盈利”的特別標識“U”。
“科技創新活動有很強的不確定性,科創板不斷深化改革,增強對創新企業的包容性適應性,讓資本市場制度與科技創新、產業發展規律同頻共振。”上交所有關負責人表示。
自設立之初,科創板就承擔了改革“試驗田”的使命。2019年,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試點在科創板率先落地,一系列制度創新緊鑼密鼓展開。其中,多元包容的上市標準讓更多創新企業脫穎而出。科創板支持54家未盈利企業、8家特殊股權架構企業、7家紅籌企業等上市,其中已有22家未盈利企業在上市后實現盈利并“摘U”。
6年來,科創板持續改革優化發行、上市、交易、退市、再融資、并購重組等基礎性制度,并且在股權激勵方面創設第二類限制性股票,在股份減持方面創設詢價轉讓制度,讓制度設計與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求進一步契合,并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為創業板、主板等存量市場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鑒。
改革腳步不停歇。今年6月,中國證監會主席吳清在陸家嘴論壇上宣布繼續充分發揮科創板示范效應,加力推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1+6”政策措施。“1+6”改革中,“1”是指科創板設置科創成長層,更加精準服務技術有較大突破但目前仍處于未盈利階段的科技型企業;“6”是指科創板創新推出6項改革措施,其中包括擴大第五套上市標準適用范圍,覆蓋人工智能、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更多前沿科技領域。
“以設置科創成長層為抓手,以重啟第五套上市標準和動態分層管理為切入點,科創板在進一步增強對未盈利創新企業包容性的同時,也持續提升資本市場資源配置精準度。”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表示。
激發科技人才創新創業熱情
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融合
科創板像一條紐帶,持續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的融合。
進一步激發科技人才創新創業熱情。超六成科創板公司的創始團隊為科學家、工程師等科研人才或行業專家,近三成公司實際控制人兼任核心技術人員,近三成公司實控人擁有博士學位,近四成科創板上市公司與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關系。同時,430余家科創板公司推出760余單股權激勵計劃,涵蓋董事、高管、核心技術人員、核心業務人員合計14萬余人次。
進一步帶動資金“投早、投小、投硬科技”風氣。約九成科創板公司在上市前獲得創投機構投資,在二級市場投資方面,科創板已形成了由寬基、主題、策略等指數構成的指數體系,科創板系列指數跟蹤產品規模近2500億元,其中科創50指數境內外跟蹤產品規模超1800億元。
“通過大力支持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科技型企業股債融資、并購重組,科創板不斷豐富指數及產品體系供給,加大對社保基金、保險資管等機構的吸引力,吸引更多‘耐心資本’進入。”國聯民生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葛小波表示,我國新質生產力蓬勃發展,全球資本對中國創新企業的關注持續提升,未來科創板將吸引更多的國際長線資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