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福利电影丨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色欲丨久久无码中文字幕免费影院丨亚洲人成人无码www影院丨人人爽人人澡人人人人妻

歡迎訪問深圳市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電子信息窗口

校館弦歌丨烽火歲月里的教育豐碑

2025-09-19 來源:新華網
78

關鍵詞: 抗戰教育 高校西遷 南京安全區 重慶大學工學院樓 抗戰辦學專題展

  新華社北京9月18日電 題:烽火歲月里的教育豐碑

  新華社記者陳席元、周思宇

  從南京大學大纛坪,到重慶大學松林坡,88年前,一大批高校師生頂著日寇飛機狂轟濫炸,溯長江而上,只為救亡圖存,賡續學脈,在烽火歲月里樹立起自強不息的教育豐碑。

  初秋的南京暑氣漸消,在繁華的廣州路、中山路交叉口西北角,綠樹掩映著一棟兩層半西式小樓,這里就是昔日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主席拉貝的故居。

  今年暑期檔電影《南京照相館》,讓不少觀眾第一次了解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期間南京安全區發生的故事。1937年當日寇鐵蹄踏向南京之際,中外人士協力,以南大前身之一金陵大學校園為主體劃設南京安全區,在至暗時刻發出了人道主義之光。

  這片不足4平方公里的“生命孤島”,曾保護20多萬中國民眾,僅拉貝家院子里就安置了600余人。

  2005年,拉貝故居開辟為“南京大學拉貝與國際安全區紀念館”。今年秋季開學后,不少南大學子和國際友人自發來館參觀,向這位德國人的塑像獻花致敬。紀念館主任楊善友告訴記者,暑期以來,到館參觀人次較往年同期增加近10倍。

  時間回到1934年秋天。與金陵大學一墻之隔的日本領事館,突然豎起一根旗桿,緊鄰學校標志性建筑北大樓。全校師生極為憤慨,朱恕等同學聯名要求學校新建旗桿,挫敵氣焰,揚我國威,“顯精神而壯觀瞻”。

  經多方籌措資金,次年8月,一座由28節鋼管套接的全新旗桿落成,桿入地5米,高40余米,比日本領事館旗桿高10尺有余,成為當時南京最高的旗桿。

  今天,在南京大學鼓樓校區大纛坪廣場上,這根旗桿依然巍然矗立,向學子訴說著“不甘人下一尺一寸”的自強精神。國旗下的思政課,也成為每一名南大學子的必修課。

  就在南京安全區設立前后,國立中央大學、金陵大學等一批高等學府陸續西遷到重慶、成都等地。

  1937年七七事變后,時任中大校長的羅家倫便籌劃遷校。10月初,中大獲準借用重慶大學土地辦學,全校隨即啟動西遷,在愛國實業家、民生公司創始人盧作孚大力幫助下,只用月余便將學生、教職員及圖書、儀器遷至重慶。

  那是一段“在炸彈下遷徙”“在炸彈下辦學”的烽火歲月。重慶大學校史辦公室主任王彥力說,抗戰期間,兩所學校克服物資設備簡陋、圖書資料匱乏等多方面困難,從未停止辦學。

  重慶抗戰遺址博物館副館長錢鋒介紹,作為當時少有的高層建筑,重慶大學工學院樓也多次遭日機轟炸,建筑大半被毀,多名師生傷亡。

  團結一致,愈炸愈強。面臨敵機肆虐,時任校長葉元龍勉勵師生:“敵人毀了我們的理學院、工學院,但毀不了我們抗戰到底的精神!我們可以在茅屋里上課,也可以在防空洞里讀書!”

  篳路藍縷,弦歌不輟。中大、重大根據戰時國家和社會需要擴充、增設、調整系科;堅持嚴進嚴出,自編教材,創辦學刊;走進田間地頭,服務社會地方。一次轟炸僅3天后,校園又響起了讀書聲,教授們講課的聲調比平時更激昂。

  作為歷史的見證者,今天,重建的工學院樓仍在發揮功能。重慶大學75周年校慶時,同學們用廢墟中的破磚碎石,在工學院樓后建起一座“大轟炸紀念碑”,用殘缺的外觀警醒后人勿忘國恥。

  “這棟樓是重慶抗戰的‘活標本’,也是重大精神的重要載體,激勵著一代代青年學生銘記歷史、接續奮斗。”錢鋒說。

  今年7月起,“烽火歲月中的教育豐碑——南京大學·重慶大學抗戰時期辦學專題展”在南京大學校史館開放,400余份珍貴檔案實物、圖片、影像,近8萬字史料,全景展現了前輩學人在民族危亡之際,為保存學脈、奮勇抗爭、救助民眾、服務社會、科教報國作出的艱辛努力。

  “連天炮火中仍能聽見讀書聲,本身就意味著信仰、勇氣與力量。”南京大學檔案館館長、校史研究室主任王俊說,“我們將創新多種展陳方式,講好抗戰辦學故事,引導廣大青年學子銘記這段歷史,汲取不竭奮進力量,弘揚偉大抗戰精神,珍惜自強不息的寶貴精神財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責任編輯:張欣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