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通爭相購買的維寧爾,有何來頭?
持續半年的競逐終落幕
近日,高通正式宣布其與合作伙伴 SSW Partners 完成了對自動駕駛公司維寧爾的收購,這筆收購股權總價值為 45 億元。
說起高通收購安致爾的業務,就不得不提去年10月高通與維寧爾的收購協議。
去年10月,SSW Partners將以每股37美元的價格完全收購維寧爾,總價為45億美元。
去年12月,維寧爾的股東批準了合并協議。
截至今年1月底,這筆交易獲得了美國、德國、法國和意大利等監管部門的批準。
而另一家汽車零部件供應商麥格納國際曾參與對維寧爾的爭奪,麥格納甚至估算合并后到2024年將實現每年約1億美元價值的協同效應。
但高通45億美元的收購價比麥格納38億美元的開價高出了18%,得以勝出。
高通之所以與麥格納競價收購維寧爾,是因為高通看到了自身的局限性。
在智能座艙領域,高通憑借其 8155 芯片,叩開了許多新勢力造車的大門。
發展到今天,許多廠家甚至都以搭載了高通系列芯片為主要賣點。
但是在自動駕駛領域,高通始終激起不了太多的水花,放眼國際,英偉達芯片以大算力和高開放性,成為了許多新造車的首選。
被追逐的維寧爾自身功底扎實
可能很多人并不是很了解維寧爾這家 ADAS 供應商,這家瑞典公司前身是全球最大的安全氣囊和安全帶制造商的Autoliv,主攻汽車主被動安全配置。
2018 年Autoliv嗅到了智能駕駛領域有著更大的商機更好的發展前景,于是決定將電子電氣硬件和智能駕駛部門拆分獨立,于是便有了維寧爾,2018 年 7 月,維寧爾正式掛牌上市。
維寧爾在開發駕駛員輔助和自動駕駛應用的汽車級傳感解決方案方面有著數十年的行業經驗。
維寧爾的核心競爭優勢在于雷達、感知系統、自動駕駛系統算法、功能安全/預期功能安全等方向。
可以說是既有硬件開發制造能力,也有軟件研發能力。主要產品包括自動駕駛域控制器、主被動安全系統以及自動駕駛傳感器。它的主要客戶有:沃爾沃、斯巴魯以及奔馳。
斯巴魯Levorg上所搭載的基于雙目感知的Eyesight正是由維寧爾提供,并且新一代 Eyesight采用的還是寬基線的雙目視覺,寬基線的最大優勢是能夠擴大探測范圍。
另外,奔馳的雙目感知系統也由維寧爾提供,吉利也有部分車型采用了維寧爾的單目視覺系統。
維寧爾生產的毫米波雷達主要供給福特、本田、Jeep 等廠家;激光雷達方面,維寧爾是 Velodyne 的代工廠。
維寧爾還生產執行層硬件,維寧爾與本田關聯公司日信合資成立了一家公司,專門生產汽車電子制動設備。
2021年,維寧爾的銷售凈額為16.6億美元。
但對于維寧爾來說,如果無法背靠一家車企,無論是從產品的上車驗證,還是企業自身的經濟實力來說,都很難支撐L4級別自動駕駛的研究。
除非能夠得到投資人源源不斷的投資或者IPO成功,有可靠穩定的資金來源,或者背靠一家整車企業,否則自動駕駛這條路單靠一家企業自己很難走的通。
偌大的維寧爾,卻青睞軟件業務
維寧爾是一家瑞典汽車零部件供應商,主要產品包括自動駕駛域控制器、主動和被動安全系統以及自動駕駛傳感器等。
而其自動駕駛域控制器中集成的軟件是安致爾,安致爾主要包括自動駕駛視覺感知、駕駛策略以及其他駕駛輔助系統的軟件。
高通作為全球半導體巨頭之一,已經在自動駕駛的路上慢人一步,如今亟需以車聯網和智能座艙為突破口,在自動駕駛領域實現彎道超車。
而有了安致爾軟件業務,便能為其加速提供領先的ADAS解決方案,成為驍龍?數字底盤?平臺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而為其在智能駕駛領域開疆拓土。
如果高通能夠更好地融合安致爾的算法,通過扎實的軟硬件設計實現高效與精益計算的平衡,甚至還能往前一步,整合維寧爾在域控制器方面的業務,高通有可能成為這一領域的Tier 1。
如今正式拿下安致爾業務,這就意味著高通有了軟件算法的強大支撐,為以后打造芯片硬件+軟件算法的商業閉環創造了基礎。
自此,高通自動駕駛的軟件短板由此將補足,并在消費電子三巨頭中,擴大與英偉達和Mobileye的競爭版圖。
結尾:
通過這次收購,高通將具備搭建一個完整的自動駕駛解決方案的能力。以高通芯片為基礎的硬件架構,同時整合維寧爾旗下的安致爾軟件的Snapdragon Ride平臺,未來將擁有更加廣闊的市場舞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