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蔚來、小鵬、理想、賽力斯、極氪、零跑、哪吒……這一堆的電動車品牌,全面崛起,銷量節節攀升,市場份額越來越高。
而原本在中國市場表現非常棒的日本車企,在電動時代有點落后了,于是銷量不斷下滑。
近日更是傳出消息,像本田要考慮中國大陸和其它區域脫鉤,打造“去中國化”供應鏈;而馬自達則向中國供應鏈提出要求,希望將庫存轉移至日本本圭,甚至針對特定零部件,希望供應商在中國大陸以外地區進行生產。
很多人表示,在中國市場賺夠了錢,現在在國產電動車的沖擊之下,日本車企撐不住,可能要跑了。
那么日本車企是真的要跑了么?那當然不是的,跑肯定是跑不掉的,一臺燃油車,有3萬多個零部件,而一臺電動車,也至少有2萬多個零部件。
目前不管是本田,還是馬自達等,不管其在哪個國家或地區生產,其供應鏈中,中國供應鏈提供的零件占比很多甚至高達50%。
另外中國還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不管是本田,還是馬自達,都不會也不敢放棄中國市場,也不會也不敢放棄中國供應鏈。
那為何本田、馬自達會如此干呢?原因在于在疫情、外部環境的沖擊之下,中國供應鏈在這一兩年以來,還是發生了一些改變,這已經影響到了一些車企的生產計劃。
所以他們想做一些嘗試,將部分供應鏈外遷,這些做一些準備,以應對可能在接下來產生的影響,但說全面跑路或者說撤退,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其實過去的這幾年,不僅僅是車企,甚至其它的電子產品企業,也在嘗試外遷,比如三星等,這會是一個過程,是一個不斷嘗試的過程,至于結果,暫時還看不到,但假如他們真的要跑,那我們也就送一句話:好走,不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