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國災備行業市場規模及發展趨勢預測分析(圖)
關鍵詞: 災備
中商情報網訊:1979年,軟件和IT服務公司SunGard在美國費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災備中心,對數據和系統進行備份,標志著數據災備行業的起源。20世紀80-90年代,計算機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普及給災難備份行業帶來了新的市場和機遇,數據災備行業快速發展。
市場規模分析
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陸續發布了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的災備行業標準,中國數據災備行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數據顯示,我國災備市場規模由2016年的135.3億元增長至2020年的290.7億元,復合年均增長率為21.1%,預計2022年我國災備市場規模將達367.2億元。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未來發展趨勢
1.高等級災備系統國產化需求迫切
由于我國災備行業整體起步較晚,在過去較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國災備行業呈現以國外廠商為主的競爭格局。近年來,國內災備廠商憑借持續地研發投入和技術積累,結合對國內用戶需求的較深理解,開始在國內災備市場占有一定的市場份額,但主要應用場景集中仍在災備等級較低的定時備份領域,少有國內企業能進入高等級災備領域。工信部2021年11月發布的《“十四五”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規劃》中提出豐富數據備份、災難恢復等安全軟件產品和服務,體現了信息基礎設施自主、安全、可控的政策趨勢下,我國對高等級災備系統國產化的迫切需求。
2.云災備成為新需求和新模式
近年來,云計算產品、服務和解決方案發展迅速,促進了基于云計算的業務模式和商業模式創新。云計算具有靈活性高、購買及部署成本低等優勢,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將信息系統從本地架構轉移至云計算架構。在云計算的趨勢下,災備軟件也逐漸開始云化,災備即服務的新模式應運而生,正在蓬勃發展。災備即服務是指災備軟件供應商以云服務的方式向企業提供數據容災備份服務平臺,它具有傳統容災備份的功能,又有著云的靈活性、即開即用和彈性擴容的特點。
3.數據管理成為災備行業的延伸
隨著災備在各行業的應用逐漸深入,用戶面臨新的問題:一方面,隨著數據生產量的日益增多,數據災備占用越來越多的存儲資源,大大增加了企業的運營成本;另一方面,大部分的備份數據僅作為企業數據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線,使用頻率極低,在占用企業大量資源的情況下,創造的收益相對較小,商業價值較低。
在此背景下,數據管理需求凸顯,成為了災備行業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數據管理不僅包括通過分級存儲、刪除重復等方式減少存儲數據量,還包括對備端數據的二次利用,在不影響備份數據安全性的前提下,將數據用于開發測試、容災演練、數據分析等,對數據的價值進行深入挖掘,提升災備系統的整體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