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擔心,美國掏空不了臺積電,也實現不了芯片自由,還得依賴中國
隨著臺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5nm晶圓廠首批機臺進廠,以及臺積電表示還要再建一座3nm晶圓廠,總投資達到400億美元后,各種議論就接踵而至。
很多人表示,美國這是在掏空臺積電,讓臺積電變成“美積電”了,另外美國要實現芯片自由了,以后不需要再依賴亞洲的晶圓廠了……
當然這些擔心,都是合理的,畢竟以前臺積電所有10nm及以下的工藝,都控制在臺灣,如今居然將產能轉至美國去了,很明顯是一種信號。
另外臺積電為了美國的工廠,還派工程師去了美國,這些人拖家帶口,還拿到了綠卡,也算是人才外流。
而國內的一些網友,更是表示,這代表著臺積電掏美國大腿了,以后我們就算整合了臺灣省的半導體產業,也是很吃虧,臺積電技術不在了啊。
但事實上,400億美元的投資,建這么兩家廠,美國掏空不了臺積電,同樣的美國也實現不了芯片自由,還得依賴亞洲,還得依賴中國,還得依賴臺灣省,大家別擔心了。
先說人才這一塊,臺積電在臺灣省有5萬多名員工,計劃派去美國的只有1000人左右,占比非常少,不至于構成人才外流。
臺積電在美國雖然有5nm、3nm廠,但很明顯,從時間節點來看,這些技術都是落后臺積電一代的,即最核心的還是在臺灣省。
此外,美國工廠的產能相當小,按照規劃,到2026年3nm工藝量產時,其產能大約為5萬片晶圓/月,年產60萬片晶圓。而臺積電全部產能 到2026年時,會超過2000萬片晶圓每月。
美國工廠占比不過是3%而已,3%的產能滿足高通、AMD、Nvidia、博通這么一家企業的需求都不能,至于蘋果占到25%,就更加不要想了。
所以美國根本沒法實現芯片自由,還得依賴大陸的產能。
至于半導體供應鏈外流等情況同樣不要擔心,目前傳言有40多家供應鏈隨臺積電赴美,但這些都只是在美國那設立辦事處,真正的制造、生產基地,依然沒有外遷。
另外就算外遷了,也不要緊,核心或者主總部還是立足臺灣或亞洲,不可能遷到美國,因為美國的成本太高,且當前美國晶圓產能太少,外遷得不償失,資本是非常敏感的。
故臺積電赴美設廠,意義大于實際,不過是拜登及政客們,在花了520億美元的補貼后,花錢買來了一個吹牛的機會,大家不必太過于擔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