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行業發展迅猛,我國存在嚴重的供應鏈安全風險
半導體是指在常溫下導電性能介于絕緣體與導體之間的材料。常見的半導體包括硅、鍺等元素半導體及砷化鎵、氮化鎵等化合物半導體。半導體是電子產品的核心,是信息產業的基石,亦被稱為現代工業的“糧食”。
從1947 年全球第一個晶體管被制造出來起,半導體行業就和全球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密不可分。經過多年的發展,半導體產品已經遍及計算機、通訊、汽車電子、醫療、航天、工業等多個領域。從應用市場需求來看,半導體應用市場主要包括通信、計算機、消費電子、工業應用、汽車電子、軍工/航天等,其中最大的兩類應用市場為通信和計算機,這兩類應用的快速增長主要來源于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的發展,給服務器等整機帶來較大的市場需求。2016 年以來,云計算、物聯網、5G、人工智能、車聯網等新興應用領域已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
新興應用領域的快速發展,對高端集成電路、功率器件、射頻器件等產品的需求也持續增加,同時也驅動傳感器、連接芯片、專用SoC 等芯片技術的創新。另外,印度、東南亞、非洲等新興市場的逐漸興起,也為半導體行業發展提供了持續的動力。隨著新領域、新應用的普及,新興市場的發展,5 至10 年周期來看,半導體行業的未來市場前景樂觀。
由于集成電路的下游應用市場在各類終端智能化、聯網化的過程中不斷拓展,故集成電路產業與經濟總量增速的關聯度日益緊密,增長的穩健性加強、周期性波動趨弱。根據世界銀行及IC Insights 數據計算得到,2012-2018 年間全球半導體產值占全球GDP 的比重由0.39%持續攀升至0.55%,根據SEMI 測算,在2000-2009 年間、2010-2017 年間全球GDP 增速與集成電路產業增速的相關系數由0.63 提升至0.88,預計2018-2023 年間將達到0.95。
根據WSTS 對市場上通用的費城半導體指數(SOX)和1994 年以來全球半導體銷售額變化的分析結果,半導體行業的景氣程度與宏觀經濟、下游應用需求以及自身產能庫存等因素密切相關。在1994 年-2019 年之間全球半導體行業大致以4-6 年為一個周期。在每一個周期,都會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影響半導體行業的景氣程度。
現在全球半導體行業處于2015 年以來的新一輪景氣周期的震蕩下行階段。根據Wind 消息,臺積電CEO 魏哲家在2019 年Q2 業績披露會上預計下半年業務將大幅強于上半年;3 納米工藝研發進展良好。根據Wind 數據顯示,2019 年Q1 全球半導體銷售額大幅下滑,但是2019 年以來,費城半導體指數屢創歷史新高。9 月12 日,達歷史最高點1625.16點,也代表了投資者對未來5G、AI 等新增需求的樂觀態度。我們預期2019 年底將走出周期底部。
放眼國內市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規模高速增長。根據半導體行業協會數據,2007 年到2018 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規模保持高速增長態勢,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5.8%,遠遠高于全球半導體市場6.8%的增長率,2018 年半導體市場規模達1582 億美元,全球占比達33.72%。與此同時,隨著《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的出臺和大基金的落地,以及國家生產力布局重大項目的投產,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將迎來未來發展的黃金時期。
長期以來,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集成電路消費市場,但是由于核心技術落后,大部分產品嚴重依賴進口。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顯示,從2013 年開始,我國集成電路進口額突破2000億美元,已經連續五年遠超原油這一戰略物資的進口額,位列我國進口最大宗商品。同時,
集成電路貿易逆差持續擴大,2018 年逆差額達到1933 億美元。我國高端核心芯片CPU、FPGA、DSP 等仍主要依賴進口。在我國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變的情況下,應用和整機企業關鍵產品部件高度依賴進口,特別是關鍵材料和設備制于人,產業存在供應鏈安全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