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日韓半導體的恩怨情仇,重修舊好后誰獲益更多?
日本韓國作為亞洲兩個半導體強國,此時的合作顯然意味良多。
日韓半導體恩怨
日本半導體產業最強盛時,全球十大半導體公司有6家是日本公司。但2018年第一季度全球前十五的半導體公司中,只有東芝半導體是日本公司。2018年6月連東芝半導體都賣給了美國貝恩資本。
日本企業的市場份額在 1986 年達到最高值后,便開始急速減少。20 世紀 90 年代后半期,韓國超過日本,韓國企業所占的市場份額直到現在仍然在60%以上。日美半導體協議引入了價格監督制度(Fare Market Value,FMV),規定企業應根據生產成本適當盈利,不得以低于合理價格的價格銷售產品。這樣就確保了價格的最低限,從理論上來說對日本企業的存儲器業務應該是有益的。但由于價格監督制度不適用于韓國產品,因此這一定程度上對韓國的半導體企業進軍存儲器市場起到了推動作用。當美國以廣場協議和日美半導體協定來施壓日本半導體的時候,韓國趁機舉國家之力來發展半導體行業。
隨著韓國三星不計虧損地砸錢,日本半導體產業逐漸式微。后來,日本產業人士對此反思認為,日本的半導體公司大多是大集團下的子部門,這種模式使得日本的半導體產業無法跟上市場和技術變化。總之,韓國半導體產業取代日本半導體,算是兩國半導體第一次結下梁子。這段歷史讓韓國半導體成為存儲行業的最重要玩家,也讓日本半導體行業的輝煌成為過去。
日本半導體全球市場份額已不到10%,曾經壟斷全球光刻機市場的尼康也已經被荷蘭的ASML所取代。但在一些細分領域仍然扮演著重要角色。日本在材料、精密機械、基礎科學上的科研能力與技術積累仍然不可小覷。而這也為剛剛落幕的半導體紛爭埋下了伏筆。
這場日韓半導體之間持續了三年多的貿易,起因是2018年10月因為二戰強制勞工問題而惡化。歷史糾紛長期以來一直給韓日兩國關系蒙上陰影,2011年以來,兩國之間就沒有過國事訪問。2018年,韓國法院相繼作出裁決,要求3家日本企業就二戰期間強征韓國勞工分別作出賠償。日本政府則堅持認定,依據兩國1965年簽訂的《日韓請求權協定》,這類索賠問題“已經解決”。2019年7月,日本經濟產業省宣布限制對韓出口氟化氫、聚酰亞胺氟化物、EUV抗蝕劑三種材料。日本相關企業在向韓方出口3種半導體產業原材料前,必須向日本政府申請批準。另外,日本政府將韓國從“白色國家”清單中刪除,取消韓方進口日本產品所獲優待。
管制前,日本對韓采取出口手續簡化的優待措施,但管制后相關產品每次出口都必須向政府申請,審查時間通常為90天左右。日本政府也把韓國從簡化戰略物資出口程序的所謂“白色國家”名單中刪除,使其無法享受尖端技術出口免申請優惠。
這對于韓國半導體來說影響很大,氟化聚酰亞胺和光刻膠可用于OLED面板生產,其中光刻膠是顯示面板生產工程中曝光工程上的必需材料;氟化聚酰亞胺是透明CPI膜的原材料;光刻膠還主要用于半導體光刻和蝕刻工藝。包括韓國三星、SK海力士、LG等韓國企業都需要這些材料來生產OLED屏幕、DRAM、NAND Flash。
日韓重修舊好
韓國的半導體企業中有聲音表示,“在全球分工合作非常重要且必要的時期,對兩國政府的決斷表示歡迎”。
日本在2019年7月突然啟動對韓國出口管理,動搖了日韓半導體供應鏈。當時的韓國總統文在寅表示強烈反對稱,“將迎戰日本的不恰當管理,走自立的道路”。韓國政府和一部分民眾也表示批評,韓國對日本產品的抵制運動加強。
文在寅政權倡導“擺脫日本”,推進了半導體相關材料和制造設備的韓國國產化。對338個品類的研發費用每年投入2萬億韓元補貼。
處于漩渦中的三星電子等表示,“與能穩定采購高性能材料的日本企業的交易可能因政治問題而停頓”,危機感加強。原因是由于半導體的復雜制程,只要有1種材料停止供應,工廠整體就將停工,可能導致巨額損失。
三星梳理了半導體制造的數百個制程中使用的半導體材料,區分為離不開最高純度的工序和低純度也能維持成品率的工序,開始引進韓國和中國生產的低純度產品。
這種情況下最受影響的是作為管理強化措施對象的氟化氫。韓國貿易協會的數據顯示,韓國從日本進口的氟化氫2019年7月大幅下降。雖然數個月后日本簽發出口許可,但并未恢復,2022年進口額僅為830萬美元,比2018年減少88%。
韓國擁有世界最大半導體廠商三星和排在第4位的SK海力士。為了擴大與客戶企業的交易,美國化工巨頭杜邦和臺灣環球晶圓等原材料的世界巨頭將在韓國國內推進工廠建設。海外競爭者將進入日本的優勢領域。
在半導體產業,日本在設備和材料領域有優勢、韓國在產品上有優勢,雙方本來具有互補關系。在以中美對立為背景、已成為戰略物資的半導體領域,日韓能否修復合作關系也將成為重要的焦點。
雖然韓國和日本已經同意談判解決出口限制,但預計對韓國半導體產業的直接利益并不大。這是因為2019年日本對韓國半導體材料出口實施限制后,國內半導體企業通過努力實現了供應鏈多元化,降低了對日本的依賴。
韓國國內半導體企業也在韓國政府宣布后第一時間回應稱“不會有大的變化”。但是,預計在穩定供應鏈方面將產生積極影響。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在出口限制的時候,企業不得不關閉工廠,但通過穩定的供應鏈多元化解決了這個問題,我們有能力來應對它。”
日韓聯手,或對付中國
但日韓芯片戰爭的結束,對中國影響是不利的。
它意味著,美國掃清了美日韓臺芯片聯盟的內部障礙,日韓將聯合起來,限制中國芯片產業的發展。
韓國的“屈辱外交”也警醒了中國:芯片的國產替代是中國繞不開的路,中國不可能向韓國一樣,去搞屈辱外交。中國是一個大國,美國是鐵了心要限制中國崛起。即便中國想服軟,想低頭,美日也絕不會給我們機會。
韓國的“屈辱外交”有效,是因為韓國是一個小國,對美國、日本構不成重大挑戰。可像中國這樣的大國,搞“屈辱外交”除了得到屈辱以外,什么都得不到。
當前,中國芯片產業面臨的卡脖子問題不只是光刻機,還包括光刻膠等芯片原材料。中國90%的光刻膠都依賴于進口,很多人只看到了光刻機,卻沒有看到光刻膠。
在美日韓臺四方芯片聯盟的聯合阻礙下,中國芯片產業只能走全產業鏈自主化路線,復制日本芯片產業在上世紀80年代的奇跡。從光刻機、到原材料,再到芯片生產、封裝以及EDA工業軟件等每一個環節,都獨立自主。
有人會說,你知道這有多難嗎?
不管它多難,中國都沒有退路了。在芯片產業中,中國的對手不只是美國。美國正在裹挾世界其他所有半導體產業強國聯合封鎖中國,中國是被迫單挑整個西方世界的半導體全產業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