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芯的困境:企業規模小,22家科創板企業研發投入才74億
眾所周知,芯片產業是全球最復雜的產業鏈,僅半導體制造過程,就多達500多道工序,需要用到大量材料,所以半導體產業是全球所有產業中門檻最高,資金要求最多,周期最長的產業,有很高的技術和資本壁壘。
我們縱觀全球任何一家芯片巨頭,都是經過了許多年的積累,燒了很多的錢才成功的,基本上沒有僅幾年時間,也沒燒什么錢就成為全球巨頭的芯片企業。
所以,很多人衡量某家芯片企業會不會成功的重要條件之一,就是看對方資本雄厚不雄厚,研發投入高不高。如果資本不雄厚,研發投入不高,基本上可以認為這家企業,很難有大作為。
一般而言,芯片企業的研發投入大多占公司收入的15-20%左右。
拿美國為例,一直以來,美國的芯片企業其研發投入占比比較高,高達18%,遙遙領先于全球水平。
而歐洲這個比例是15%,中國臺灣是11%,韓國是9.1%,而日本是8.3%,中國則只有7.6%,是幾大國家和地區中最低的。
更重要的是,美國的芯片企業規模大,營收高,這個18%的比例一算下來,整體研發投入就更多了,比如一家營收千億的公司,研發投入18%,意味著是投入180億元來研發。
而中國的芯片企業,大多規模小,營收又低,而研發投入又低的話,這會嚴重影響最終的產品產出。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科創板的22家芯片企業,其研發投入全加起來也只有10.8億美元(約74億元)。
74億元看起來非常多,但在芯片領域上,算很少的了,要知道Marvell的高管曾表示過,7nm芯片的設計成本達到了2.49億美元,5nm時飆升至4.49億美元、3nm到了5.81億美元。
意思就是這22家科創板半導體企業,全年研發投入加起來,其實也就夠設計兩顆5nm的芯片而,連2顆3nm芯片都設計不出來,這樣的投入,是不是非常少?
再給大家一個數據,2022年,中國年銷售額過千億的IC企業為0家,過億的IC企業數量為566家,而2021年是413家,2020年是289家。
可見,中國有規模的芯片企業真的不多,這也是目前中國芯的困境之一,那就是企業規模大多比較小,大規模的企業非常少,而小企業,沒什么錢來投入,從而要成長壯大并沒有想象那么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