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芯片產業的發展,要感謝張汝京,4次創業,解決卡脖子難題
按照美國的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在全球芯片市場拿下了7%左右的份額。
但其實在芯片產能上,我們已經占到全球的20%+,目前在芯片代工上,中芯、華虹、晶合集成已經是全球10強。
在大硅片的制造上,我們也有瀘硅產業進入了全球10強;而在芯片設計上,之前有華為海思,現在有紫光展銳、韋爾等能進入全球前10;在封測上,全球10強中有三大中國大陸的企業。
很明顯,整個芯片產業鏈,我們都在不斷的崛起,從設計到制造,再到封測,以及材料、設備等領域,不斷的提高國產化率,擺脫對國外的依賴。
但說實話,中國芯片業的崛起,要感謝一個人,那就是張汝京,也是中國芯國際的創始人,很多人都稱他為中國芯片之父,也有人說是中國芯產業的奠基人。
目前已經75歲了,但依然在芯片產業中奮斗,不斷的出手,解決卡脖子難題。
大家最熟悉的當然是他創辦中芯國際了,當時他已經52歲了,硬是從臺灣跑到上海,創辦了中芯國際,然后帶著中芯國際,將當時基本屬于空白的芯片制造,提升到了全球最尖端的水平,讓臺積電都感到了威脅,最后逼著張汝京離開了中芯國際。
而第二次創業是在他66歲的時候,一般人66歲已經退休去了,但他又創辦了一家企業,叫做上海新昇,專生產硅片的,也是芯片制造的材料?,F在上海新昇是瀘硅產業下面的企業。
為什么創辦上海新昇呢?原因在于在當時,中國大陸無法制造12寸的硅片,都要進口,他覺得這樣肯定不行,于是要攻克這一技術,后來從上海新昇起,中國大陸就能夠制造12寸的硅晶圓片了,又解決了一個卡脖子的難題。
70歲的時候,他又創辦了芯恩(青島)集成電路,集合芯片設計、制造、封測三個環節,做CIDM形式,具體來講,就是由10-15個單個企業進行聯合出資半導體的設計、研發、生產、封裝、測試、營銷·銷售、最終產品組裝等,形成一個平臺,大家共享,這樣減少投資,降低運營成本和風險。
但閑不住的他,在74歲時,又創業了,瞄準的項目是光罩。光罩是什么,就是掩膜板,我們知道芯片在制造前,先要制造光罩,把芯片設計圖刻到光罩上,然后再通過光刻機,光線照光罩,把光罩上的圖刻到硅片上。
光罩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掌握光罩生產技術的,大日本印刷(DNP)、凸版印刷(Toppan Photomask)、豪雅(Hoya)這三家日本廠商最牛,占全球50%以上市場。
從中芯國際,到上海新昇,再到芯恩,再到光罩,每一個項目,都在幫助中國芯片產業崛起,所以我覺得,中國芯片產業的崛起,張汝京功不可沒,你覺得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