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江蘇省新型儲能產業現狀及布局分析:持續向好發展(圖)
關鍵詞: 新型儲能
中商情報網訊:為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加快建設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新型電力系統成為我國能源事業發展的重要任務,新型儲能產業進入風口區。江蘇推動新型儲能的發展,發展電源側儲能,建立“新能源+儲能機制”。
一、江蘇省新型儲能總體情況
江蘇支持新型儲能規模化應用
隨著可再生能源裝機的快速增長和區外來電的不斷增多,江蘇面臨的新能源消納和系統調峰壓力不斷加大,加快新型儲能項目建設、構建新能源占比逐漸提高的新型電力系統具有重要意義。為此,近兩年,江蘇省出臺《江蘇省碳達峰實施方案》《關于開展2022年光伏發電市場化并網項目開發建設工作的通知》《江蘇省“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等政策支持新型儲能行業發展,最新政策指出,江蘇將推動新型儲能技術成本持續下降和規模化應用。
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江蘇新型儲能持續向好發展
近年來,江蘇省儲能裝機規模大幅攀升,儲能技術也逐漸向多元化發展。首創了基于通信的逆變器動態無功快速控制技術,自主開發省級儲能監控與互動平臺,2022年5月,世界首個“非補燃”壓縮空氣儲能電站在常州投產。預計到2025年,江蘇新型儲能裝機規模將達到260萬千瓦左右。
二、江蘇省鋰離子電池發展現狀及產業布局
1.鋰電材料產業布局
江蘇省鋰電產業呈強勁增長趨勢,在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隔膜、電解液、功能輔材、制造裝備、測試認證等關鍵領域已積聚了一批國內細分市場“TOP5”企業,產業鏈條完整度達到92%。江蘇省鋰電材料布局如下:
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2.鋰離子電池重點企業
江蘇省工信廳數據顯示,江蘇動力電池產業鏈相關企業共計160余家,國內動力電池市場占比“TOP10”企業中的8家均在江蘇設有研發中心或產業基地。江蘇涌現出一批如中創新航、蜂巢能源、中天儲能、沃太能源等各環節的優質企業。
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3.鋰離子電池生產基地分布
2022年上半年,江蘇鋰電池產業總產值近1200億元,同比增長84.6%;電池產銷分別為84.80GWh和79.72GWh,同比增長77.9%和82.0%。隨著各項目的落地投產,江蘇鋰電產業集群優勢將進一步顯現。
據不完全統計,江蘇省鋰電生產基地26個,其中,鹽城8個,南通5個,常州4個,蘇州3個,南京、無錫各2個,泰州、鎮江各1個。
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鹽城:鹽城擁有江蘇最長海岸線和最大海域面積,沿海風能資源豐富,風電可開發總量占江蘇風電可開發總量的三分之二以上。同時,鹽城屬于太陽能資源豐富地區,年平均光照時間在2280小時左右。在強大的資源優勢下,鹽城已經集聚了一批行業的領軍企業,新能源規上企業達到了107家。其中,動力電池產業鏈是鹽城市重點打造的地標性產業鏈。
南通:南通市儲能產業起步較早,集聚了中天科技、沃太能源等一批有影響力的企業,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南通市重點儲能企業約20家,產品范圍涵蓋從上游電池材料、電子元器件到中游系統集成再到下游應用的全產業領域,其中在電池材料(電解液、正極材料、隔膜等)、電芯、電池組以及電子元器件等細分領域企業數量較多。
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三、江蘇省鈉離子電池發展現狀及產業布局
1.鈉離子電池重點企業
近年來,新型儲能逐漸成為行業發展的風向標,并進一步帶動新能源產業創新集群建設,江蘇逐漸布局鈉離子電池,涌現出了眾鈉能源、傳藝科技、中科海納等重點企業。
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2.鈉離子電池生產基地分布
據不完全統計,江蘇省鈉離子電池生產基地4個,其中,揚州2個,常州、南通1個。
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四、江蘇省氫能發展現狀與布局
1.氫能重點企業
江蘇著力推進氫能“制運儲用”全鏈條發展,加快氫能低成本高效制備、低溫和高溫燃料電池堆、關鍵材料等技術攻關,推動制氫和氫能儲輸設備關鍵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積極推動氫能檢測服務及應用示范。初步形成了涵蓋上游氫氣制備、儲運,中游氫燃料電池系統及核心零部件,以及下游整車制造和加氫站建設運行等相對完整的產業鏈。
江蘇省集聚了弗爾賽、江蘇清能、金通靈、國富氫能等一批骨干企業,燃料電堆、空壓機、加氫站成套設備等產品技術和市場優勢顯著。
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2.氫能生產基地分布
據不完全統計,江蘇省氫能生產基地10個,其中,蘇州4個,南通3個,無錫2個,常州1個。
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蘇州:發展氫能產業是蘇州前瞻謀劃和超前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舉措。目前,蘇州從事氫能產業創新發展的企業超過70家,涵蓋氫能全產業鏈。鋼鐵冶金、能源化工、港口物流、裝備制造等領域的產業基礎基本覆蓋了氫能制取、儲運、加注、應用等環節。國富氫能、華昌能源、中車氫能、重塑科技等一批總投資超過60億元的重點氫能產業項目相繼落戶蘇州。
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五、江蘇新型儲能將商業化應用
到2025年,江蘇新型儲能將具備大規模商業化應用條件,全省新型儲能裝機規模達到260萬千瓦左右。為新型電力系統提供容量支撐和靈活調節能力,促進能源清潔低碳轉型。電化學儲能、壓縮空氣儲能技術性能進一步提升,實現規模化應用,積極支持其他型式的新型儲能示范應用。未來發展規劃如下:
1.重點發展電源側新型儲能
建立“新能源+儲能”機制。市場化并網的光伏發電項目按規定比例配建調峰能力。鼓勵存量新能源項目、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燃煤電廠配置新型儲能調峰能力。在項目布局方面,電源側新型儲能原則上應在風電光伏電站、火電廠等電源場站內部建設,或根據需要集中共建共享。
2.有序發展電網側新型儲能
電網側新型儲能重點發展方向為電網事故應急備用、延緩或替代電網工程投資。項目布局方面,在變電站或專用站址建設,直接接入公用電網,宜布局在常規輸變電設施建設難度大、代價高的區域,以降低電網建設成本。應對特高壓直流故障的電網側新型儲能項目,宜布局在特高壓直流落地端近區。
3.靈活發展用戶側新型儲能
鼓勵具備條件的用戶利用分時電價政策、容量電費機制配置新型儲能,發揮削峰填谷作用,參與輔助服務市場和需求響應。用戶側新型儲能應在用戶內部或鄰近場地建設,接入用戶內部配電系統。
4.推進新型儲能技術示范應用
研究支撐新型電力系統的儲能系統集成與控制方案,加強數字化運維,推動高安全、低成本、長時儲能發展。促進技術成熟的鋰離子電池、壓縮空氣儲能規模化發展,支持液流電池、熱儲能、氫儲能等技術路線試點示范。鼓勵圍繞分布式新能源、微電網、大數據中心、5G基站、充電設施、工業園區等其他終端用戶,探索儲能融合發展新場景。
5.探索新型儲能商業模式
鼓勵新能源電站以自建、租用或購買等形式配置儲能,鼓勵發電企業、獨立儲能運營商聯合投資新型儲能項目,通過市場化方式合理分配收益。建立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項目協調運營、利益共享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