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密集入場工商業儲能,市場空間孰真孰假?
多地電力供需緊張,補貼政策頻發
根據電規總院預測,2023年全國將有6個省份電力供需形勢緊張,17個省份電力供需偏緊。
2022年至今,工商業儲能直接補貼政策頻發,成為地方爭取項目投資、產業落地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工商業儲能補貼政策方面,截至目前全國各地正在執行的儲能補貼政儲能補貼政策主要以用戶側為主注重與分布式光伏相結合,地方招商產業需求較為旺盛。
具體來看,補貼方式主要以容量補貼、放電補貼和投資補貼為主,補貼方向主要與分布式光伏結合為主。
其中浙江、江蘇、四川、安徽、廣東等地政策出臺最為密集,浙江省龍港市、北京市、重慶市銅梁區等地方政策支持力度較大。
峰谷電價推進工商業儲能發展
在考慮工商業儲能投資的經濟性時,需要比較峰谷價差和儲能的成本,也就是LCOE。
當峰谷價差超過儲能的LCOE時,儲能的投資就變得更加經濟。
在具體的案例中,每天一次充電和放電的儲能LCOE約為0.63元/kWh。
因此,當峰谷電價差大于儲能LCOE時,工商業儲能的投資就具有經濟性。
進入2023年,電網代理購電電價的峰谷價差呈現明顯的增大趨勢,這意味著工商業儲能應用的市場前景變得更加廣闊。
工商業用戶利用獨立儲能,在電價谷時充電,于峰時放電供給自身使用,通過削峰填谷節約平均用電費用,工商業儲能需求有望提升。
工商業儲能的商業模式和盈利方式
①工商業用戶自行安裝儲能設備,由用戶自行承擔初始投資成本及每年的設備維護成本。
②由能源服務企業協助用戶安裝儲能,能源服務企業投資建設儲能資產并負責運維,工商業用戶向能源服務企業支付用電成本,同時可以享受打折用電收益。
目前我國工商儲應用比較多的是第二種模式。
國內工商業儲能的運營模式主要分為兩種:
①由工商業用戶自行采購儲能設備并獲取控股價的利益,但需要承擔初始投資和設備維護成本。
②由能源服務企業投資建設儲能資產并負責運維,與行業用戶進行收益分成。這兩種模式都有其基于資產持有方的差異和市場選擇。
目前工商儲最基礎的盈利渠道還是利用電價差進行峰谷套利,按照行業經驗,峰谷價差至少超過0.7元/kWh時,IRR就可能在7%以上,工商儲就有可能盈利。
進入2023年,一個可喜的變化就是,全國峰谷價差超過0.7元/kWh的省市的數量越來越多,從2022年10月的9個升至2023年2月的11個。
當存在兩個高峰段時,即可用工商業儲能系統在谷時/平時充電,并分別于兩個高峰段放電,實現每天兩充兩放,進而提升儲能系統的利用率、縮短成本回收周期。
工商業儲能是真正市場化的賽道
工商業儲能是分布式儲能系統在用戶側的典型應用。
其特點是距離分布式光伏電源端以及負荷中心均較近。
目前在工商業儲能經濟性較強的浙江省,至少有30家資方正在大量投資工商業儲能項目,資金來自于私募和銀行配資等。
繼6月30日工商業儲能系統供應商星光微網完成近億元天使輪融資;又有專注儲能電池的海辰儲能、工商業模塊化儲能企業億蘭科、工商業儲能系統一體化公司時代星云等企業完成融資。
目前國內光伏項目背后的主要投資、持有方實際上是國央企和金融機構,它們持有了國內市場約80%的光伏資產。
但目前國央企和金融機構正大舉投資7-10年回本的光伏項目,對待3-4年回本的工商業儲能項目卻充滿疑慮。
這個似乎違背經濟規律的現象說明,工商業儲能要實現規模化發展,最大的癥結不在于經濟性,而在于其他更關鍵的因素。
今年以來,兩個影響工商業儲能經濟性的重要因素正在悄然變化。
首先是碳酸鋰價格的下跌,這直接影響到了儲能電芯的成本,既而影響到了整個儲能系統的初始建設成本。
其次是今年國內多個省份的峰谷電價差的繼續擴大。
側儲能是真正的商業市場,是用戶決定的市場。儲能真正的決戰還在于工商業用戶這一側,得工商業者得天下。
從早期投資角度來看是最具價值的
發電側:儲能在現階段和短期內都無法帶來經濟效益。
電網側:市場容量不及發電側或用電側,但利潤相當可觀。
用戶側:儲能的市場參與主體:已形成四方協作的合同能源管理模式(EMC),投資方享受8-15%的年化收益回報率,7-8年回本。
從短期的角度,從VC的角度來看,工商業儲能最具投資價值,這是有前提的,并不是說發電側和電網側沒價值,都有各自很大的價值。
市場處于早期階段,競爭格局分散
①頭部企業橫向擴展:寧德時代、陽光電源、派能科技、海博思創等頭部企業推出了針對中小型工商業用戶的儲能機柜,單體容量數百千瓦時。
上述企業已具有大儲和/或戶儲系統的拳頭產品,橫向擴展工商業產品,豐富產品線。
②中小企業卡位工商業儲能賽道:中小企業推出具有液冷、高集成度、智能化等特征的工商業儲能產品,進入工商業儲能市場。
整體而言,工商業儲能市場處于早期階段,參與者繁多,競爭格局較為分散,產品尚未標準化。
市場空間巨大,儲能對電力系統的需求增加
工商業儲能的發展現狀是需求高增長,預計到2025年,新裝機容量將達到430GW,工商業將達到66GW左右,功率增長將達到1178%左右。
到2030年,要達到35%的綠能供應,電力系統需要大量的調節資源。儲能在很大程度上對電力系統進行調節。
工商業儲能的參與方式包括用戶側、電網側、儲能建設單位以及相關設備生產單位幾個方向。
參與方的收益來源包括用戶節省電費、需求側響應獎勵和參與電力現貨市場交易。
豐富的商業化利益渠道將極大推動商業模式的加速形成。
各個省市也在摸索相應的模式和政策,國家也在加碼刺激儲能發展和新電廠建設。
預計2025年之后,工商業儲能市場將逐漸形成穩定的競爭格局。
結尾:
預計2025年是儲能市場的尖峰期,而2030年將進入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
就像光伏市場一樣,它經歷了5到6年的發展,從爆發期到平穩期再到上升期,儲能市場也將經歷類似的發展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