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其實國內也有6大國產CPU的,分別是華為鯤鵬、飛騰、海光、兆芯、龍芯、申威。
這6款CPU,兩款采用ARM架構,分別是華為鯤鵬、飛騰;兩款采用X86架構,分別是海光、兆芯。還有兩款是自研指令集,分別是龍芯、申威。
大家也清楚,目前國產芯片都在強調自主可控,國產CPU就更是如此,所以問題就來了,這6款國產CPU,誰能夠真正的自主可控?
其實關于自主可控這個事,真的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之前倪光南院士關于國產芯片自主可控,提出了最基礎的三大標準。
這三大標準分別是:CPU研制單位是否符合安全保密要求;指CPU指令系統是否可持續自主發展;是CPU核心源代碼是否是自己編寫。
其實從這個標準來看,這6大國產CPU,都可以算做是自主可控,這三點都算是滿足的。
第一點、第三點不用多說。都沒什么問題,6大國產CPU都能夠滿足。
第二點,這里考慮的是授權的永久性問題,龍芯、申威自研指令集,肯定不受限制。海光、兆芯得到的授權也似乎是永久的,不存在問題。
華為鯤鵬、飛騰有ARM V8架構的永久授權,也是永久的,理論上也是沒問題的。
但是,其實這里是有問題的,ARM的架構授權,是按版本來的,會不斷的V8、V9這樣升級的,目前國產ARM芯片,大多只得到了V8架構的授權,V9沒得到,其實已經被卡住了脖子,你說這算不算自主可控?
同時,就算滿足了這三點就算自主可控么?在我看來,還真不是的。比如華為鯤鵬的CPU,也是滿足這三點的,但現在就被卡住了脖子了,這個就是最好的例子。
所以我認為,自主可控,還要考慮一點,那就是制造是否能夠自主可控,如果不能制造出來,再好的設計,也是假的,就是空中樓閣,同樣自主可控不了。
從這一點出發, 問題就嚴重了,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才有網友說,目前這6大國產CPU中,真正自主可控的一款都沒有。
華為鯤鵬之前是臺積電生產的,7nm工藝,目前已經不能生產了,這當然不能算自主可控。
飛騰、龍芯、海光、兆芯這4大CPU,目前都到了14nm工藝,14nm工藝國內能夠自主可控的生產么?我想這是要打一個問號的,明顯也自主可控不了。
申威的CPU,目前大多采用28nm工藝的,但目前國內28nm生產線,大量依賴國外的設備、材料等,嚴格說起來,也不能說已經實現了自主可控,美國一卡就會出問題。
當然,我這樣說不是要給國產CPU潑冷水,只是在陳述一個事實,那就是國內的制造水平,特別是與制造相關的產業鏈,確實需要提升了,已經遠遠落后于設計水平了,嚴格影響國產芯片的發展。
而芯片設計一旦離開制造,就是空中樓閣,所以國產芯片制造水平,必須提升上來,否則一切看起來很先進的芯片設計,都存在制造的風險,那就談不上自主可控,你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