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GPU獨角獸赴港IPO,能在AIGC熱潮中分一杯羹嗎?
AIGC創業熱潮的狂飆,帶動了GPU需求的迅速上升。
7月19日訊,AI芯片企業壁仞科技考慮最早今年在香港進行IPO。消息人士稱,壁仞科技計劃最快未來幾周提交IPO申請。該公司還在與投資者進行磋商,包括廣州有政府背景的基金,擬再進行一輪融資,可能籌集約20億元人民幣。
該消息人士指出,上市事宜還在考慮之中,公司尚未決定IPO規模,并指未來融資的細節,包括規模和時間表,可能仍會發生變化。
1、去年8月推出首款通用GPU芯片
據介紹,壁仞科技創立于2019年,致力于研發原創性的通用計算體系,建立高效的軟硬件平臺,同時在智能計算領域提供一體化的解決方案。
從發展路徑上,壁仞科技將首先聚焦云端通用智能計算,逐步在人工智能訓練和推理、圖形渲染等多個領域趕超現有解決方案。
壁仞科技BR100系列通用GPU芯片針對人工智能(AI)訓練、推理,及科學計算等更廣泛的通用計算場景開發,主要部署在大型數據中心,依托“壁立仞”原創架構,可提供高能效、高通用性的加速計算算力。
壁仞科技2022年3月點亮首款通用GPU,同年8月,壁仞科技發布首款通用GPU芯片。
2023年7月,壁仞科技與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基于人工智能開放計算體系(DeepLink)開展深入合作,共同推動AI軟硬件生態體系的建設。
人工智能開放計算體系DeepLink旨在通過建立算力和框架適配橋梁,釋放多樣算力。其包含設備無關的接口體系和測試體系,實現軟硬件解耦,破除生態壁壘。
早在2022年,壁仞科技依托其首款通用GPU產品壁礪?系列,已開始與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進行算力硬件與深度學習框架層面的深入合作,并逐步在DeepLink 上實現壁礪?系列的適配與軟硬件協同開發,同時參與DeepLink芯片評測工作。
2、創始人出身哈佛法律博士,如今兩條賽道同時創業
根據公開資料,壁仞科技創始人張文是哈佛大學法學博士學位,曾在聯合國和華爾街工作多年,先后擔任高級律師和華爾街泛美亞市場資深投資人等要職,曾在多宗大型并購案中擔任重要的角色,一共參與總額達176億美元的私募基金收購。
張文首次進入半導體領域,是在2011年。彼時,張文初次回國參與創業,在中芯國際創始人張汝京博士成立的映瑞光電科技一起做LED芯片,張文受邀出任公司CEO。首次創業,張文同團隊一起反復試驗,將芯片良率從70%提升到95%以上,大幅縮短了中國LED芯片自主研發能力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
2018年,張文擔任商湯科技總裁,主導了商湯科技總部落地上海。張文在一次專訪中透露,當時商湯在上海僅有8個人,是有史以來與上海市簽約的最小的一家公司,但最后商湯卻成為上海打造人工智能的“橋頭堡”。
2019年,華為被制裁,國內掀起半導體創業熱潮,張文也在這期間產生獨自創業的想法。當時國內有巨大的AI芯片市場,但是90%以上依賴國外產品,創業的首要任務就是做出突破,進行國產替代。
從張文此前的履歷可以看出他在商業談判、公司戰略收購,合并和上市等資本運作方面擁有豐富的經驗,尤其熟悉高科技、 石油、天然氣、綠色環保等新能源領域。雖然也有過做芯片與人工智能的創業經驗,在半導體領域張文依舊不專業,但“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2019年9月,壁仞科技在上海成立。張文隨即快速組建團隊,一邊拿著PPT去找融資。2021年10月,壁仞科技發出預告信號:BR100系列將于“明年面向市場”。2022年3月,壁仞科技第一款通用GPU芯片BR100系列成功點亮。2022年8月,壁仞科技發布BR100 系列 GPU,并開始推進商業化應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張文做AI芯片時,還在2021年11月成立了一家L4自動駕駛公司“云驥智行”。如今,張文身兼壁仞科技與云驥智行兩家公司董事長,在兩個賽道同時創業。
根據公開信息,云驥智行是一家專注于自動駕駛領域的科技公司。以促進自動駕駛技術產業化落地為目標,服務于物流與出行兩大領域,提供通用自動駕駛技術棧與運營服務,打造中國L4級自動駕駛科技公司。
自動駕駛賽道雖然同樣具備挑戰,但也是壁仞科技AI芯片產品的商業應用場景之一,兩家企業的未來有條件進行業務協同。
張文此前曾透露,壁仞科技的目標遠遠不只在單芯片、單節點上比拼指標致勝,壁仞前瞻性地看到,一定要建立自己的生態系統,真正為產業、為客戶提供系統級性能表現,并且要用5到10年去規劃生態。
3、赴港上市門檻大幅降低
2023年以來,隨著ChatGPT的全球走紅,英偉達成了當紅炸子雞,市值超過萬億美元。
作為同行的壁仞科技,在產品方面雖存在差距,也迎來一個新的窗口。而且,港交所發布第18C章后,壁仞科技此類科技企業的上市門檻大幅降低。
當然,2021年以來,港股持續低迷,不僅上市企業數量大幅減少,且募資規模也大幅縮水。對于壁仞科技來說,即便成功在港交所上市,也會面臨很大挑戰,未來最佳的選擇,可能還是科創板。
對于國產芯片在AI訓練側和推理側的落地,多名芯片業內人士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軟件生態才是關鍵。目前國內的初創公司雖然在細分領域上有一定的落地,而真正在大模型訓練上能有實際應用的幾乎沒有。
而壁仞科技合伙人梁剛也在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上坦言,硬件的算力、優化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生態的建設。梁剛博士認為,硬件設計的周期是1-2年;軟件方面會更長,由于大模型應用帶來的緊迫感,相信這一周期會比過去短一些。
如今,壁仞科技的國產高端通用GPU壁礪系列已量產落地,并且創下了全球算力紀錄,有了“媲美英偉達”的實力。這家英偉達的國產替代者后期能給市場帶來多少想象力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