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圓代工巨頭風向:7nm產能回暖,國產代工勢力成強勁對手
據中國臺灣媒體報道,近期臺積電產能利用率緩步回升,臺積電客戶投片量出現明顯增加,部分市場需求回暖,半導體產業似乎出現景氣觸底反彈的現象。不過,部分晶圓代工廠商仍舊謹慎評估產業前景。
臺積電產能利用率回升
媒體報道,臺積電產能利用率緩步回升,7/6nm曾崩跌至四成,現已回到約六成左右,至年底有機會攀升至七成,而5/4nm也在75~80%,產能逐季提升的3nm,也約在八成左右。
與此同時,臺積電客戶投片量出現明顯增加。包括蘋果、聯發科、英偉達、AMD、英特爾、博通、Marvell及意法半導體等已經確定下單。另外,AI芯片客戶如AMD旗下賽靈思、亞馬遜、思科、谷歌、微軟、特斯拉等,都已接受2024年臺積電再度漲價的方案。
以特斯拉為例,為了加速自動駕駛系統開發,其將在奧斯汀建造超級計算機機房,擴大Dojo的算力規模。而 Dojo的核心D1,基于臺積電7nm制程和先進封裝技術打造。基于此,特斯拉也正加深與臺積電之間的合作,預計投片量將從今年的5000片左右增至明年的1萬片。
AI大潮繼續狂卷,英偉達近日也在積極尋求產能。10月19日,英偉達CEO黃仁勛受訪時透露,全球AI芯片市場需求還是很強勁,他已與臺積電總裁魏哲家見面,討論提供更多產能供給以服務客戶。英偉達正在籌劃下一代為AI基礎設施等應用所打造的芯片,這次也與廣達、華碩等伙伴見面,討論合作策略。
7nm訂單即將大爆發
最近,臺積電在國內7納米芯片的訂單量上取得了巨大突破,快速崛起為國內芯片制造行業的領頭羊。作為全球頂尖的芯片制造企業,臺積電一直處于技術和產量的領先地位。
在7納米和5納米這樣的先進制程方面,臺積電早已實現量產,并保持著極高的產品良品率。之所以出現臺積電7納米芯片產能大爆發的局面,最主要的原因是國內7納米芯片的市場需求正在經歷暴漲式增長,各大科技公司對于高端芯片的渴望前所未有地強烈。
業內預計,在這一勢頭推動下,今年下半年臺積電7納米芯片產能的利用率將會大幅提升。
作為全球頂尖的代工芯片生產商,臺積電囊括了諸如蘋果、華為等眾多科技巨頭的芯片訂單,這些都是臺積電的大客戶。
其中蘋果更是臺積電的頭號重量級客戶,向臺積電下達了大量芯片訂單。華為也是臺積電的重要客戶之一,其芯片訂單量僅次于蘋果,位居第二。由此可見,臺積電已經牢牢掌控了全球主要科技公司的芯片業務,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它在行業中的領先地位。
但是,由于近期美國頻繁修改芯片出口規則,嚴格限制臺積電等企業向中國手機廠商華為供貨,導致華為無法取得所需的芯片,其芯片訂單被迫中斷。面對美國的種種限制措施,臺積電高層作出了果斷選擇,拒絕接受美國提供的芯片補貼方案。他們判斷美方提出的數據要求過于繁瑣和苛刻,難以達成,因此決定暫停相關的許可申請工作。
這一舉動也意味著,臺積電在美國建設新工廠的計劃可能會受到影響,被迫推遲建廠時間表或縮減廠房規模。
盡管美國以限制措施打壓臺積電,但臺積電并未就此氣餒,而是積極拓展國內市場,全力提升在中國的業務份額。
在公司高層的帶領下,臺積電派出代表團前往上海,參加了重要的年度行業技術論壇,并與中國業內人士進行了深入交流。在論壇過程中,臺積電總經理劉德音明確表示,中國市場與消費者對臺積電來說意義非凡,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戰略伙伴。
此外,中方也給予積極回應,允許臺積電可以適當擴大國內工廠的生產規模,提升南京等地工廠的產能和加工技術水平,共同推動中國芯片產業的發展。
國產晶圓代工迎來黃金時代
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和科技產業的推動,晶圓代工行業迎來了黃金時代。
首先,中國經濟的強勁增長為晶圓代工行業的快速擴張提供了強勁動力。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市場,對晶圓代工的需求持續增加。消費電子產品的普及,5G技術的發展以及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興起,都對芯片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滿足市場需求,晶圓代工企業不斷擴大產能,引進更先進的制程技術,以提高生產效率和品質。
其次,中國政府的支持和鼓勵也是晶圓代工行業快速擴張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國政府積極推動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將半導體產業作為國家戰略重點支持。政策上的支持包括金融扶持、稅收優惠和土地資源的供應等。這些政策為晶圓代工企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和條件。
此外,中國的晶圓代工企業也在技術研發和創新上取得了顯著的進展。中國企業逐漸躍升為全球領先的晶圓代工企業,具備了世界級的制程技術和生產能力。一些中國企業在國際舞臺上積極合作,吸引了全球頂級芯片設計公司的合作伙伴關系。中國的技術實力正逐漸獲得國際認可。
中國訂單的激增也為晶圓代工行業帶來了巨大的商機。越來越多的國際芯片設計公司將訂單轉移至中國,利用中國企業的制程優勢和成本效益。這一趨勢造成了中國晶圓代工企業訂單量的快速增長,進一步拉動了整個產業的發展。
國產設備受益
隨著中國晶圓代工廠紛紛選擇國產設備取代外國制造設備,國內設備制造商贏得的中標比例在近幾個月持續攀升,標志著行業正邁向新的轉折點。
根據華泰證券的數據分析,今年1月至8月,中國代工廠對所有機械設備招標中,有近一半的訂單(47.25%)被本土制造商中標。而在2023年7月至8月,中國供應商甚至達到了62%的中標比例,這一數字較前幾個月36.3%的中標比例有著顯著提升。
這一趨勢表明,人們普遍認為美國對技術進口的限制不太可能放松,因此中國必須依靠自主創新來應對。拜登政府采取了更加嚴厲的限制措施,試圖削弱中國的芯片產業,以阻止中國在軍事實力方面取得進展。
報道提到,中國對此表示強烈不滿,認為美國的限制嚴重破壞了市場規則和國際經貿秩序。不過,在相關限制出臺之前,中國頂級晶圓代工廠已經開始使用來自中國供應商的設備,并在其設備生產能力方面不斷進步。
據華商光電科技產業研究院發布的報告,2023年上半年,中國前十大國內設備制造商的設備相關收入同比增長達到39%,接近22億美元。
此外,中國制造商在蝕刻和清潔等領域的設備生產能力越來越強,與美國的應用材料公司和泛林集團等企業展開了全球競爭。駐中國的一位半導體分析師認為,中國制造的芯片設備質量不斷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