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G光芯片量產,武漢光谷將迎來一個光芯片IPO
武漢光谷將迎來光芯片IPO
近日,證監會披露了關于武漢云嶺光電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輔導備案報告。
根據報告顯示,9月21日,云嶺光電與海通證券簽署了上市輔導協議。
作為發起設立人,華工科技聯合其他國際技術專家團隊,成立云嶺光電,專注生產2.5G、10G、25G全系列激光器和探測器光芯片及封裝類產品。
根據2022年數據顯示,25G芯片國內5G市場中,云嶺光電預計可占到30%份額。
起初云嶺光電使用華工科技的光芯片Fab平臺,經過幾年的發展,成為擁有從晶圓材料生長到全流程制程的光芯片IDM廠商。
成立五年來,云嶺光電共完成4輪融資,背后集結了極目成長、蘇高新金控、財富森林等機構。
根據天眼查信息顯示,目前云嶺光電的控股股東為武漢峰創為源科技,后者的主要合伙人由云嶺光電總經理龍浩等人組成。
華工科技為第二大股東,持股14.09%、深圳市國服創新股權為第三大股東,持股12.11%。
25G光芯片已經實現量產商業化
從工藝流程來看,光芯片需要經歷芯片設計、外延生長、晶圓制造等環節,由于生產流程繁瑣且難度較高,大多數廠商多采用IDM生產模式。
為了抓住外延片制造這一關鍵環節,云嶺光電團隊通過上千次研發試驗,讓納米級材料生長。
并在此技術上,進行光柵制備、光刻、刻蝕、清洗、測試等。最后經過溫度測試,形成晶圓。
這部分制造流程,都是在微觀環境中完成的,只有不斷摸索制造環節,才能熟練掌握核心的制造技術。
此前,2.5Gb/s及以下速率光芯片國產化率超過80%,但10Gb/s國產化率不足30%。
25Gb/s及以上速率光芯片更處于被[卡脖子]狀態,國產化率不到5%。
2021年云嶺光電研發的10G激光器芯片已量產,是華為公司的10Gb/s激光器產品的供應商;
5G用25Gb激光器芯片也已通過華為公司的可靠性檢驗,將快速進入進口替代階段。
2022年云嶺光電已擁有先進半導體制造與檢測設備300多臺套,百級、千級、萬級凈化廠房6000平米,可年產光通信芯片7200萬顆,25G光芯片已經實現量產商業化。
2023年武漢光博會上,云嶺光電發布了56G EML芯片,同時還有光模塊用的TIA電芯片。云嶺光電光芯片已迭代至56G、112G。
母公司[華工科技]成為高端光芯片研發商
在發起成立云嶺光電之前,華工科技已經是國內重要的光模塊生產商。
華工科技成立于1999年,原是華中科技大學的校辦企業。
其主營業務是以激光加工技術為支撐的智能制造裝備,和以信息通信技術為支撐的光聯接、無線聯接業務。
自2005年開始,華工科技便向華為等公司供應中低端光模塊產品。
2018年,華工科技開始向產業鏈上游戰略布局。
2000年,華工科技成功在深交所上市,被譽為[中國激光第一股]。
2021年3月,華工科技完成校企分離改制,實控人從華中科技大學變為武漢國資委。
經過20多年的發展,華工科技旗下已經擁有華工激光、華工正源、華工高理、華工圖像、華工賽百、華工投資等多子公司。
為了鞏固自身在光模塊領域的實力,同時向中高端產品沖擊,華工科技逐漸向產業鏈上下游領域延伸。
這其中,向上游打造中高端光芯片就是當務之急。
云嶺光電正是華工科技在2017年底發起成立的,專注于光芯片研發和生產的企業。
創立初期,云嶺光電注冊資本為1.38億元,華工投資現金出資達6000萬元,占總股本的43.56%。
值得注意的是,華工科技的大部分投資都是依靠華工投資來完成的。
2011年,華工科技就成立了CVC平臺華工投資,主要面向光電子和智能制造賽道進行投資布局。
2021年,華工投資設立華工瑞源基金,重點在半導體、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進行投資布局。
當前的發展空間還足夠大
光芯片是光通信產業鏈中的核心原件,它直接決定了光通信系統的傳輸效率和可靠性。
而且在高端光模塊中,光芯片成本占50%以上,在產業鏈中價值巨大。
其下游應用場景覆蓋通信、工業、消費、國防等諸多領域。由此可見,光芯片的市場前景十分性感。
根據LightCounting預測,2023年全球光模塊市場規模增長4.34%,有望在2027年突破200億美元。
根據測算,在激光器行業出貨量持續增長驅動下,我國高功率激光芯片市場規模有望由2021年的9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17億元。
高速率激光芯片方面,在數通以及電信市場需求的拉動下,測算全球市場規模將由2021年的11億美元提升至2025年的19億美元。
其中,2025年25G及以上高速率產品份額將提升至90%。
目前我國廠商在2.5G/10G領域已實現國產化,未來有望向25G及以上速率的核心市場進一步滲透。
當前非光通信領域正呈現對光芯片越來越多的需求,比如激光雷達,光纖傳感,生物醫療等。
下一步,通信與非通信的光芯片市場的融合一定會給光芯片市場帶來新的變化。
結尾:
未來我國光芯片廠商有兩大成長路徑:一是在細分領域憑借自身技術實力,綁定優質客戶實現進口替代;二是產品品類橫向擴張,打開遠期成長天花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