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鐵飯碗”挑戰儲能黑科技,將產品賣到80多個國家和地區!探尋超級電容隱形冠軍成長之路
超級電容器又名電化學電容器,是一種能夠快速儲存和釋放電能的儲能裝置,是智能制造的基礎性元件。由于其在交通、電力、通信、國防、消費性電子產品等眾多領域有著巨大的應用價值和市場潛力,被全球各國列為重點研發的行業之一。
如此重要的容量王者,儲能界的黑科技,當然少不了中國標簽。“在中國的超級電容器領域,凱美能源是非常有話語權的!”錦州凱美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長才奇說這番話的時候,顯得胸有成竹,自信滿滿。凱美能源是國內第一批起步研發超級電容的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第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行業隱形冠軍。
放棄“鐵飯碗”下海創業
與國外相比,我國超級電容器的研究起步晚,始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直到2005年國家制訂了《超級電容器技術標準》,才終于填補了我國超級電容器行業標準的歷史空白;同年,中國科學院電工所完成了用于光伏發電系統的超級電容器儲能系統的研究開發工作;2006年,我國首條超級電容器公交線路在上海投入商業化運營。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遠在遼寧錦州的才奇從東北一家國企主動辭職,放棄鐵飯碗,與他的好朋友丁錦生聯手創建了凱美能源,正式進入超級電容器行業領域。
對于為何選擇進入超級電容器行業?事實上,早在辭職之前,才奇就與丁錦生就十分關注超級電容器的國內國際市場動向。從基層一線員工成長起來的才奇,深知市場強者恒強、適者生存的殘酷;再加之他對鉆研科技有特殊感情,一心想選擇高科技有關的賽道。因此,在經過一年多的深入調研考察之后,兩人一致認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超級電容器將越來越受到市場的重視,具有無可替代的優越性。
凱美能源是國內第一批研發超級電容器的企業。當時國內了解超級電容器的人很少,我國超級電容器的市場極不完善,這種高科技產品在國內尚未形成較大市場。認識才奇和丁錦生的人,并不看好凱美能源的發展前景,還有朋友勸他們及時退出這個行業。
據才奇介紹,籌建凱美能源之初,確實是步步艱難。第一是選項難。在行業內,中小型超級電容器的發展前景一直不被看好,而是一股風似的,都紛紛進入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等大領域了。他認為,凡是市場有一半以上的人都想干的事就輪不到我們了,競爭必定是很激烈,“找低于20%的人認可的事才有可能成功”。第二是融資難。由于沒有抵押物,從銀行方面無法獲得貸款。才奇和丁錦生只能四處找親戚朋友借錢,千恩萬謝,終于籌了500多萬元。第三是要堅持,要坐冷板凳,要耐得住寂寞。凱美能源開發出來的超級電容器是新產品,市場尚屬空白,這就需要不斷完善改進技術和產品,同時在全國開拓新市場。
2006年底,凱美能源生產出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內第一片疊片式超級電容器用電極片。擔負著500多萬元巨額債務,才奇和丁錦生全身心投入到企業運營中去。
經過十幾年的艱苦創業與科技發展,現在的公司已成為國內生產規模大、產品規格齊全、具備競爭力的超級電容器專業生產的企業。時至今日,兩個人回想創業初期,仍然感受到當年的沉重壓力,所承受的巨大風險。“如果創業投資失敗了,可能我倆人后半生都翻不過身來!”丁錦生如是說。
充滿風險的挑戰之旅
早在1879年德國物理學家亥姆霍茲,提出了一種具有法拉級別的超大電容,這種超大電容是一種通過極化電解質來儲能的電化學元器件。1957年,美國人Becker申請了由高比表面積活性炭作電極材料的電化學電容器方面的專利。而超級電容器的研發最早可以追溯到1962年,美國標準石油公司(SOHIO)制作出一種工作電壓為6V,以碳材料為電極的電容器。
隨后在1970年,該公司又開發出非水電解液多孔碳超級電容器。1971年后金屬氧化物或氮化物開始被作為電化學電容器電極活性物質。1979年日本將開發出的超級電容器應用于電動汽車的電池啟動系統,開啟了電化學電容器的首次商業應用。
才奇和丁錦生選擇超級電容器,注定是充滿風險挑戰之旅。企業家的見識,決定了企業的高度。超級電容器,自然引起了全球首富馬斯克的極大興趣。在馬斯克心中,特斯拉的誕生、發展都是在實踐自己的一個夢想。這個夢想曾經在他就讀于賓夕法尼亞大學時期得到佐證。馬斯克在所寫的《超級電容器》論文中表明:“能源存儲的新型方式在未來可以應用到汽車、飛機和火箭上。直至以后的十數年里,馬斯克在論文中所表述的,無一例外的衍變成為了“SpaceX、特斯拉、SolarCity”三家印有馬斯克基因的實體產業。
在艱難時期,企業要想獲得生存下去的機會,唯一的辦法就是保持一種始終面向外界的姿態。盡管帶著前景不明的迷茫,擁有國際化視野的才奇堅信,超級電容器一定能在未來的經濟格局中大放異彩。
除了才識、見識,擁有膽識是決策者捕捉戰機的必備素質。膽識是指管理者能決斷、能任事、能擔責的素質。對管理者來說,不僅要有謀,還要善斷,敢決策,能任事方能將工作做成。毛澤東主席評價三國時期袁紹時說:“袁紹這個人多謀寡斷,有謀無斷,沒有決心,不果斷,結果兵敗于官渡。”
才奇看來,當初選擇超級電容器,成功概率最多只有20%。商場如戰場,情況錯綜復雜,情勢瞬息萬變,在亂花漸欲迷人眼中果敢決策,是成功的必要前提。才奇決定破釜沉舟。
2006年公司生產出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內第一片疊片式超級電容器用電極片。當時國內了解超級電容器的人很少,市場前景并不明朗,人們普遍認為凱美能源前景堪憂。認識才奇和丁錦生的人,真誠的勸他們慎重決策,考慮及時退出。
面對創業初期最大的瓶頸——融資難,由于沒有抵押物,從銀行方面無法獲得貸款。才奇和丁錦生四處求助親友,艱難籌得500萬元。肩負500萬巨額債務,負重前行,開始全身心投入到企業運營中去。對創業者來說,唯有前進,沒有退路。企業家正是為未來而存在。
國際巨頭主動尋求合作
目前,該公司產品在國內覆蓋數十個領域,客戶數量達到數千上萬戶,在智能電表領域占有率高達80%,針對寬帶載波領域市場占有率更是高達91%以上,并出口至歐美、日韓等三十個國家和地區。
毫無疑問,凱美能源堪稱超級電容器領域真真正正的“隱形冠軍”。凱美能源董事長才奇曾是遼寧某大型國企的管理人員,辭職后于2006年組建了凱美能源。我國對超級電容器的研發起步較晚,有關部門在2005年才制訂了《超級電容器技術標準》,而發達國家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開始了超級電容器的推廣使用。就是在這種大背景之下,新組建的凱美能源抓住機遇,正式進入超級電容器行業領域。
2006年成立至今,凱美能源之所以能發展成為超級電容器行業的“隱形冠軍”,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匯集了一批高精尖科技人才。現在凱美能源的一些核心研發人員,從1998年就從事超級電容器產品的開發,2001年起承擔國家“十五”863計劃電動汽車重大專項“電動汽車用超級電容器”項目,2002年起承擔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超級電容器”項目研發,2003年承擔信息產業部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基金“新型綠色能源—超級電容器產品產業化”項目。目前,公司有800多名員工,其中管理層人員占比10.8%, 技術人員占比14.2%,擁教授級別3人、高級工程師級別6人、博士2人、研究生11人,真可謂,人才濟濟,藏龍臥虎。
其外,凱美能源還與中科院、北京有色金屬研究院、清華大學、華東理工大學、北京科技大學、中南大學、渤海大學等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建立了廣泛的合作關系。還聘請了國內外一些知名的專家、學者,組成了技術力量雄厚的科研團隊,力求推出科技含量極高、極具凱美能源特色的品牌產品。隨著公司產品的知名度、美譽度的不斷提升,一些國家巨頭主動找上門尋求合作。
據才奇董事長介紹:前幾年,全球領先的超級電容器儲能產品開發商和制造商美國麥克斯韋爾公司(Maxwell),曾主動找上門來,計劃把該公司在中國中小型超級電容器的市場讓渡給凱美能源,要價500萬美元但因為資金缺乏,凱美能源不得不放棄了合作;韓國三星集團也主動與凱美能源謀求合作,雙方通過多次磋商,達成了重要項目的合作,三星集團的超高清電視引入了凱美能源的超級電容器,大大減少了電力消耗。目前,凱美能源是中國國家電網公司、韓國三星集團等大型企業的合格供貨商,還榮獲國家第一批重點支持的專精特新“小巨人” 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