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減產50%?印度“偽”造與中企損失
昨天,有最新的消息透露,鴻海位于印度金奈的工廠已有超過100名員工感染新冠,工廠已開始嚴格管控員工的出入,直到5月底為止。而當地iPhone 12的產量因此下降了5成以上。盡管鴻海對此不予置評。
不久前,除了富士康在印度金奈工廠的10名中國工程師感染了新冠肺炎,蘋果制造鏈中的另一家關鍵企業緯創公司也關閉了位于印度南部的工廠五天,也是由于多名員工被發現感染病毒所致。
印度疫情的不斷加劇,員工感染和工廠停工,使得當地政府甚至開始對省級行政單位實施了全面封鎖,似乎讓蘋果及產業鏈公司將生產和供應鏈從中國轉向印度的努力付諸東流。
實際上,盡管印度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來阻止肺炎的傳播,但政府似乎尚未實施更多關于制造業封鎖的措施。印度這個國家大家都有所了解了,作為一個人口大國,一直比較特殊地存在于南亞地區,相對不夠嚴謹的防御措施,可能是由于有其他經濟、人權的考慮吧。
編者也認為,此次印度疫情備受關注,尤其是牽動著電子產業鏈的神經,其實也不是偶然。早在2年前,印度已超越美國,搖身成為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機市場,除了早期的蘋果、三星,后來國內的小米、OV、真我等廠商,都逐步在印度鋪開市場,甚至開始建立制造業務,直接把制造工廠都搬了過去。短短幾年間,印度本土的手機品牌逐步也被中國的品牌蠶食,現在已經看不到身影了。
正因如此,印度在電子等工業世界的話語權開始增加,從毫無存在感變成有了一定的產能體量。與此同時,為了使印度成為制造業和出口中心,當地政府也在不斷提高智能手機進口稅,并為硬件制造商推出了激勵計劃(PLI)。
消息顯示,蘋果代工三巨頭富士康、緯創及和碩都參與了這個激勵計劃,未來五年內在印度投資近10億美元。
畢竟,對終端廠商蘋果來說,本土就地制造既能降低關稅等帶來的成本差異,另一方面,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里,這也是蘋果及代工廠對沖風險的一種手段。
然而,在終端廠商的扶持下,印度一顆雄心想取代國內制造業的地位,并沒有趟過新冠疫情這關。相對于中國國內穩定的環境且高質素的勞動力,印度一次疫情大考就“原形畢露”了。
除了對蘋果和三星供應鏈的影響外,小米、真我、OV等近年急速在印擴張的中國品牌,也受到了疫情不同程度的影響。
實際上,疫情將迫使印度智能手機Q2至Q3產量總計減少或超過1000萬部的數量級。這還是保守估計,如果疫情加劇,影響可能會持續更長時間。以現在的情況來看,真的不容樂觀。
雪上加霜的是,除了影響代工廠不能正常運作之外,疫情也直接也削弱了消費者需求,印度Q2的智能手機出貨量可能暴降25%。
總的來說,考慮到印度產量不穩定性和iPhone強勁的需求,至少在短期內,中國仍將是蘋果的重要制造中心。畢竟,雖然富士康在印度布局了兩家工廠生產iPhone,但在中國依然還有四家工廠,最大的iPhone制造基地還是在鄭州。而中國在全球手機產量的地位,目前也是非常穩固的。反觀印度,今年產量占比要達到20%的水平,顯然是比較艱難的任務。
雖然蘋果近些年一直在對產品生產轉移出中國不遺余力,但疫情已讓其去年中國的產量發生反彈,甚至恢復到了幾年前的水平。編者認為,除了穩定的環境和高素質的勞動力之外,國內日益發達的基礎設施和高效的地方政府的支持,都是國內制造業能夠不斷往高端發展的根本,富士康也一直積極將在中國成功的經驗復制到印度等“備胎”國家。
不過,雖然蘋果完全放棄中國制造的可能性不大,但隨著中國國內經濟的急速發展,人力成本始終是眾多代工廠無法克服的困難。將來,蘋果及富士康等手機產業鏈玩家,繼續拓展尋找其他市場來增加產量的主旋律,還是沒有改變。印度、越南等國家還是會有更多機會。
而相比蘋果和富士康,很多產業鏈企業體量要小很多,也沒有話語權,也得跟隨富士康去印度開設工廠。但印度的投資環境比較糟糕,對中企的態度很一般。現在出現這種狀況,讓蘋果和富士康等又將訂單轉移到大陸,那些跟隨過去的小企業無疑損失慘重,背后應該也有不少怨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