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產業最佳方案,是全球設計,中國制造
眾所周知,目前全球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能夠獨立搞定芯片產業的全套供應鏈,大家都是集全球之長,來形成整個生態圈。
比如大家熟悉的手機Soc,各大廠商們,大多都是使用美國的EDA、英國ARM的架構、IP核,設計出Soc后,再交由臺積電代工……
而臺積電的工廠中,又要使用荷蘭ASML的光刻機,美國的半導體設備、日本的半導體材料等等……
這樣的全球產業鏈之下,大家分工明確,且十分細致專注,每一家企業,大多只專注參與產業鏈中的一部分,最終共同形成生態圈。
產業鏈也會自動調整,優勝劣汰,再基于市場、局勢等等,最終才形成了當今的局面。
美國、日本、歐洲,基本上處于產業鏈的上游,尤其是美國,主要擅長于EDA、IP、設備、芯片的設計這些。
而至于中國,含臺灣在內,主要的優勢是制造,畢竟中國有成熟的、穩定的、勞動技能高,且任勞任怨的勞動力市場,有健全的工業鏈體系。
所以相比較而言,在中國制造芯片,相比于在全球其它任何國家和地區制造芯片,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而從產能來看,目前中國(含臺灣)已經拿下了全球60%以上的芯片產能,承接了全球絕大部分的芯片制造任務。
可以說,如果按照這個邏輯來發展,美國掌握EDA、IP、設備等,日本掌握材料、設備、ASML掌握光刻機等,而中國專注于芯片制造。
然后全球的芯片企業,可以利用EDA、IP等,在全球設計芯片,然后放到中國來制造,是產業鏈最優解,是最佳方案。
但美國不同意了,覺得自己是芯片霸主,掌握了上游產業,像日本、荷蘭又是自己小弟,絕不能讓中國在芯片制造上強勢起來,那以后自己豈不是有求于中國了?這怎么能行呢?
所以,這幾年,不斷的通過各種禁令,來打壓中國芯片產業,阻礙中國芯片產業崛起,同時自己想重振芯片制造業,讓芯片制造不依賴中國,在美國就能獨立完成。
美國能行么?誰也不清楚,而美國打壓中國芯片制造業,想阻擋中國芯片制造業的崛起,又會不會成功?估計中國肯定認為是不會成功的,畢竟當年一窮二白搞原子彈,都能成功,現在造芯片,自然更能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