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不懈必會成功,國產SoC芯片擴大量產規模
據IPO早知道消息,Black Sesame International Holding Limited(以下簡稱“黑芝麻智能”)于2024年3月22日更新招股書,繼續推進港交所主板上市進程,中金公司和華泰國際擔任聯席保薦人。
這意味著,黑芝麻智能繼續向“國產自動駕駛芯片第一股”發起沖擊。事實上,黑芝麻智能是2023年3月31日港交所18C規則生效以來、第一家以此規則正式遞交A-1上市文件的企業——18C規則主要針對特專科技公司,對于行業的科技屬性要求較高,涉及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硬件及軟件、先進材料、新能源及節能環保、新食品及農業技術等行業領域。
成立于2016年的黑芝麻智能作為一家車規級計算SoC及基于SoC的智能汽車解決方案供應商,現已設計了華山系列高算力SoC和武當系列跨域SoC兩個系列的車規級SoC;而基于SoC的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則是集成了嵌入黑芝麻智能自主開發的ISP和NPU的IP核SoC、中間件和工具鏈的算法和支持軟件,以滿足廣泛的客戶需求。
其中,專注于自動駕駛應用的華山系列高算力SoC已實現商業化——2022年,華山A1000系列開始量產并交付超過25,000片,并躋身全球車規級高算力SoC供應商前三。
截至2023年12月31日,華山A1000系列SoC的總出貨量超過152,000片。
值得一提的是,弗若斯特沙利文預計2023年中國及全球高算力SoC的出貨量(按顆計)將分別大幅增加至1,050,000顆及1,200,000顆,并預計2023年黑芝麻智能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將約為10%,相比2022年5.2%的市場份額大幅提升。
根據黑芝麻智能的規劃,從2022年9月開始研發的下一代SoC華山A2000預計將在2024年推出,另亦正在擴大在車規級芯片方面的能力,包括進一步開發和商業化武當系列跨域SoC。
全球手機SoC市場格局穩定
從全球智能手機AP/SoC市場來看,聯發科和高通占據一半以上的市場份額,再加上蘋果、紫光展銳、三星,這五家廠商包攬全球AP/SoC的市場格局極其穩定。
對于中國的手機SoC市場,聯發科與高通的市場定位有所不同。
在此前很長一段時間里,聯發科的產品都只是出現在中端、低端以及超低端的市場,和高通并無直接對抗關系。隨著2022年聯發科發布第一代天璣9000/8000系列產品,聯發科和高通就成為全方位的競爭對手。
不過,高通在中國的高端手機SoC市場中依舊占據著領先的優勢。與此同時,高通公司也正在對聯發科形成圍困之勢。目前來看,驍龍8 Gen 3基本鎖定了安卓新旗艦機型標配,同時大量智能手機廠商也會將此前的芯片應用于次旗艦機型上。
總的來看,中國的智能手機SOC市場格局穩定,聯發科與高通互相較勁、爭相發布新品,中國多數手機廠商雖不具備自研能力,但依舊可以搭載性能一代比一代強的產品。可是這種情況并不能稱之為“坐收漁翁之利”,因為在此背后,中國手機廠商面臨著多方掣肘。
格局悄然生變
紫光展銳在中端市場站穩腳
根據Counterpoint數據顯示,紫光展銳今年Q2的市場份額由一季度的8%增長到15%。這是自2021年Q2以來,紫光展銳連續第八個季度超越三星,成為聯發科之外,中國內地擁有全球領先5G芯片設計水平與市場地位的代表。
隨著5G技術逐漸普及,5G手機的價格逐漸下降,中低端市場的需求也日益增長。而紫光展銳恰好專注于中低端芯片的研發和生產,因此成功拿下部分市場。Counterpoint Research表示,紫光展銳在價值100-150美元的LTE領域獲得了一些份額。2023年下半年,隨著入門級5G智能手機在LATAM、SEA、MEA和歐洲等地區的普及,紫光展銳將繼續獲得一些份額。
其次,紫光展銳與眾多國內外手機廠商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包括榮耀、中興、海信、小米等。通過與廠商的緊密合作,紫光展銳能夠將自身芯片技術與手機整機的優勢相結合,滿足市場需求,推動銷售增長。
最后,聯發科近年來其實已經逐步向高端機市場轉型進軍,而紫光展銳更多穩固在中端市場,兩者面臨的挑戰其實已然不同。這也是紫光展銳拿下更多市場的一個機會。
車企自研芯片的期望
汽車企業希望通過布局汽車芯片,掌握更多研發主導權,并提高軟件與芯片的結合效率,以提升產品技術優勢。關鍵的目標之一是實現芯片知識積累。自研SoC芯片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芯片供應鏈問題。在芯片代工廠產能有限的情況下,如果車企的芯片需求量較小,就難以與其他芯片設計公司爭奪產能。
自主研發SoC芯片還面臨著一系列挑戰:
一方面,通用的芯片無法充分發揮出汽車企業獨特算法的優勢,因此需要定制化的芯片來匹配自研的算法。
由于車企對大算力芯片的采購量較小,與芯片供應商的議事權有限,定制化需求難以被充分滿足。
自主研發芯片需要深入了解軟硬件之間的相互作用,以獲得更好的兼容性和匹配度,從而更好地發揮智能駕駛功能。汽車企業不僅需要建立起芯片自研團隊,積累芯片知識,還需要招募專業人才,以增加與芯片供應商的談判籌碼。
自主研發SoC芯片也為汽車企業帶來了諸多機遇。一些新興車企寄希望于以自研芯片給資本市場帶來更大的想象空間,從而提升企業的估值。當然現在來看,由于二級市場對于車企做不做芯片并沒有特別的感覺,這點開始變得不重要了。自主研發芯片也能夠增加在芯片供應鏈領域的資本合作,進一步提升企業的競爭優勢。
如果車企想要自研智能駕駛芯片,這個團隊需要所需的能力和整個流程,最關鍵的還是需要擴大自己的客戶群體。
自研芯片的流程包括確定產品、定義芯片、流片與封測、車規可靠性認證、功能安全認證、量產等環節,耗時3-4年,認證環節耗時1年多。否則車企自己的團隊做的芯片,做開發的團隊也不敢用!
車企在自研芯片時需要對各種核心IP(如CPU、ISP、DSP等)有深刻理解,以選擇合適的IP進行芯片設計。還需要深入了解AI算法、獲取并理解IP的能力,配置異構IP,使算法與硬件架構兼容,提高芯片使用效率。這個階段,開發應用的需要和車企開發工程師進行交流,持續優化SoC架構的能力,可以引入更強大的ASIC芯片,如神經網絡加速器(NNA)、NPU或DLA。然而,這會增加整個芯片的設計復雜性,需要重新評估整個系統的架構,確保各個組件協同工作。
自研SoC芯片需要考慮先進制程的選擇,7nm流片費用一下子1億美元下去了,足夠的資金支持給自己用,還不一定做得成,自研SoC芯片的出貨量及流片成功率是未知的因素。所以從哲庫開始,車企自己來干并不現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