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集中到分布式,聯通云如何以“算網融合”破局大模型時代的算力挑戰?
關鍵詞: 聯通云 AI全棧升級 算力自主可控 分布式算力 智能體市場
在7月18日上海舉行的2025中國聯通合作伙伴大會上,聯通云以“AIInfra”為核心,發布了其AI全棧的煥新升級成果。會后,聯通數字科技有限公司云計算事業部副總經理馮強接受了鳳凰網科技等媒體采訪,就聯通云如何打造“服務網絡強國與數字中國的算力第一品牌”、如何破解行業面臨的分布式算力挑戰,以及如何看待當前智能體(Agent)市場的未來等核心議題,進行了深度解讀。
馮強在訪談中明確指出,聯通云的戰略定位源于“算力即國力”的國家層面考量,作為云計算領域的“國家隊”,聯通有責任和義務承擔起國家對于整體算力自主可控的需求 。這一戰略自信的背后,是聯通云在技術、網絡與安全等領域構建的獨特優勢。
“我們最開始的初衷,以及制定這個品牌戰略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核心因素,就是承擔國家對于整體算力自主可控能力的需求”,馮強表示。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聯通云在底層核心技術上投入巨大。訪談中被重點提及的國產化容器引擎CSK Turbo,是聯通云擺脫國外開源技術壟斷、解決“卡脖子”問題的關鍵實踐 。據介紹,該引擎是運營商中唯一入選“北京市2025年第一批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目錄”的成果,具備強大的性能:
自主可控:采用自主可控的云原生底座,并通過了云原生基金會CNCF的一致性認證。
超高規模:在聯通內部實踐中,實時在線的容器規模能達到40萬個。
高密高效:支持單服務器Pod規模達到1000+,內存占用減少70%,同時通過混部調度能將在線和離線資源利用率提升50%。
通過在K8s這樣的智算時代核心底層技術上實現自主創新,聯通云為打造其“算力第一品牌”儲備了堅實的技術根基。
隨著大模型應用的深入,如何高效、安全地調度分布在各地的算力資源,成為全行業面臨的共同課題。馮強坦言,推理場景需要算力更靠近用戶側,這打破了傳統訓練場景的集中式算力架構。
聯通云的解法,是充分發揮運營商獨有的“網”的優勢,將算力資源和網絡能力深度結合。
統一調度:依托“聯通星羅”先進算力調度平臺 ,實現對全網算力的統一編排和分級調度,有效融合訓練資源和推理資源 。
算力通達:通過“智算算力(AI算力)+智算設施(AIDC)+算力智聯網(AINet)”,實現全網算力一鍵通達 。
技術挑戰:馮強也指出了當前面臨的技術難點。其一,大模型訓練對跨域網絡帶寬有極高要求,如何在廣域范圍內構建無損網絡是需要攻克的重要技術突破 ,其二,如何保障數據在廣域網絡流轉中的安全,是另一個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
針對今年異常火爆但也被認為“乙方多、甲方少”的智能體市場 ,聯通云推出了“數智產品超市”。馮強認為,當前的市場現象正反映了供需不平衡的問題,而聯通云的平臺就是要解決這一痛點。
“我們希望通過數字產品超市,把所有的供需關系都放到一套平臺上,讓整個智能體的發展市場更開放、更透明”,馮強說。
聯通云的“數智超市”具備兩大獨特優勢:
網絡整合能力:這是運營商的核心稟賦。馮強直言,很多智能體平臺“對于網的需求它是解決不了的,但往往是運營商它的資源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
一站式與安全:平臺不僅匯聚了超百款精選智能體 ,還將智能體分為問答、問術、問策等不同類型,滿足企業級用戶的多層次需求 ,同時平臺內置了大量安全品類產品,幫助客戶更安全地使用智算 。
聯通云的愿景是“讓智能體像芯片一樣無處不在” ,而這個超市正是實現這一愿景的核心載體。
在訪談的最后,馮強總結了聯通云相較于其他云廠商的差異化優勢。
首先是極致的安全理念。他用了一個生動的比喻:“我們希望算力像我們喝的純凈水一樣,打開不僅能用,你還可以直接喝” 。為此,聯通云構建了八大內生安全產品 ,將安全能力與容器運行時態“同開同停”,變被動的旁路式防護為內生的主動安全 。
其次是無可比擬的屬地化服務能力。中國聯通的營銷、交付和支撐能力可以直達區縣一級 。馮強認為,“這個是其他云服務商來講,其實是相對來講跟咱們整個營服的支撐體系差異是比較大的一點” 。這種深入基層的服務網絡,為聯通云在政務、醫療、金融等關鍵行業的拓展提供了堅實保障 。
從技術自研到算網融合,再到生態構建和服務下沉,聯通云正圍繞其“算力第一品牌”的目標,構建一個多維度、深層次的護城河。其未來的發展,不僅關乎一家企業的市場地位,更與中國整體的數字化和智能化進程緊密相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