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營收下滑29% 華為怎樣才能有質量地活下來
今年上半年,華為銷售收入同比大幅下降29.4%。除企業業務板塊外,運營商業務和消費者業務收入均呈現下滑態勢,包括手機在內的消費者業務幾乎遭腰斬,然而華為對此表示“符合預期”。與此同時,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明確了公司未來五年的戰略目標:“活下來,有質量地活下來。”在營收大跌、主要業務板塊遭受重創的背景下,華為為何依舊對未來充滿信心?又如何才能“有質量地活下來”?
消費者業務處境艱難
8月6日,華為發布今年上半年經營業績。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華為實現銷售收入3204億元,較去年上半年同比下降29.4%;凈利潤率達9.8%,同比增長0.6%,實現微弱上漲。
具體來看,運營商業務收入1369億元,同比下降14.2%;企業業務收入429億元,同比增長18.2%;消費者業務收入1357億元,同比下降47.0%。
“展望全年,盡管消費者業務因為受到外部影響收入下降,但我們有信心,運營商業務和企業業務仍將實現穩健增長。”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說。
財經作家、華為研究專家余勝海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雖然近年來華為運營商業務營收有所下降,但依然有大量國外運營商選擇華為通信設備和服務;尤其從今年開始,我國加大了5G網絡和千兆光網建設力度,擴展豐富了5G應用場景,這也給華為帶來了發展空間。
此次消費者業務收入跌超45%,也引發人們對華為持續經營的擔憂。據悉,今年4月,美國開始對華為進行第四輪制裁,限制華為的器件供應商只要涉及美國技術的產品,不允許供應給華為5G設備。這令華為手機業務雪上加霜。對比友商們在5G賽道上全力拼殺,近日發布的P50系列手機卻僅支持4G通信功能。
對此余勝海表示,雖然華為消費者業務困難和挑戰巨大,但華為會繼續發力手機業務,隨著“南泥灣”計劃的實施,將增加對芯片設計的研發投入,開展生產自救,并聯合國內產業鏈,解決芯片制造等供應鏈問題;同時,華為將在智能手表、PC、智慧屏、物聯網、智能汽車等全場景產品上繼續發力,構建基于鴻蒙的智慧生態,相信未來會在多個領域做到全面開花。
面臨重大新機遇
值得一提的是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公布了華為的中長期發展戰略及愿景。“我們明確了公司未來五年的戰略目標,即通過為客戶及伙伴創造價值,活下來,有質量地活下來……華為依然堅信數字技術的創新,可以為人類社會面臨的新問題帶來新的解決方案,通過產品和技術創新,幫助推動低碳社會,智能社會的到來。”
顯然,華為將數字技術創新的視角引向了低碳社會建設。對此,研發與創新管理咨詢專家張利華認為,“通過技術創新降低能源消耗、實現低碳社會”預計是當前與未來十年帶動華為業績增長的新方向。
張利華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這一業績創新點可能為華為帶來更多機會,其中包括:全球無線通信基站的替換所帶來的萬億元級市場空間;華為推出的新一代間接蒸發冷卻技術,已位居全國數據中心蒸發冷卻溫控市場第一;“數字能源零碳網絡解決方案”的提出,帶動千億級新市場;與汽車企業合作開展智能電動業務,打造創新智能電動解決方案;通過能源云實現綜合智慧能源統一調度管理,最終實現零碳城市等。
在這一創新點指引下,華為未來的發展空間有多大呢?張利華說表示:“從全球范圍看,華為面臨的是不只數萬億元的新市場空間。”今年4月美國總統拜登邀請40位國家和國際組織領導人召開全球氣候峰會,綠色低碳經濟競爭進入白熱化階段。
華為加入綠色低碳這一賽道有哪些考量呢?資深電信行業專家項立剛說:“華為處于信息技術行業,并且到今天為止在全世界范圍內取得了不錯的業績,技術創新是其非常重要的一個理念;現在華為加入了‘推動低碳社會’這一理念,對于科技公司來說,生產智能化的東西是為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也是低碳理念的一個組成部分。總而言之,華為是堅持了自己一直以來要做的事情,同時也把新的理念、新的想法加入進來,讓自己的企業更多地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在過程中也會帶來經濟方面的回報。”
此外,余勝海也表示,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以數字化轉型整體驅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變革都列入了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這給華為帶來千載難逢的機遇。隨著智能社會的到來,政府及企業數字化轉型,將為華為企業業務帶來更大的發展市場,未來企業業務營收將會繼續提升。
在數字技術創新過程中,張利華表示,華為的創新研發面臨的主要困難還是在對外合作生態上,可能面臨地緣沖突帶來的不確定性風險。這需要華為在創新過程中,要做大量的備胎技術的投入,不僅僅是核心技術。
怎樣才能“有質量地活下來”
在營收大跌、凈利潤微漲的情況下,華為怎樣才能“有質量地活下來”呢?
對此,項立剛表示:“‘有質量’就是效率比較高。做企業不是做到絕對的大,而是在行業內有競爭力、有安全感,這就要求在很多的基礎領域要有所作為。”項立剛還表示,華為最近一兩年會面臨比較大的壓力,在對美國解除制裁不抱希望的情況下,要做的就是靠自己的能力去改變;在芯片供應突然中斷的情況下,華為要更多地下功夫,也需要一定的時間。
電信分析師馬繼華認為,未來華為需要做的就是實現從被迫到主動的企業轉型,尋找和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在整個社會數字化轉型機遇期抓住機會,變身數字化解決方案服務商。
馬繼華分析了華為運營商業務和企業業務可能存在的機遇,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在運營商業務方面,華為要積極拓展海外市場,特別是重新打開歐洲主要國家的運營商業務,這就需要持續利用多年技術積累和中國通信業務建設開創性條件提高關鍵技術領先程度,靜待機會;二是在企業業務上,華為還是要做好技術復用,聯合更多合作伙伴,做好行業領軍企業位置,尋找與其他企業共贏的商業模式。
“關鍵還是華為要走自己的路,不被牽著鼻子走,堅持自己20年前獨立自主、艱苦創業的信心。”馬繼華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