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裂!華為研發大動作!國貨之光要變天了?
限制令重壓下的華為,終于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可能誰也沒有想到,承受重壓數年的華為,依舊能夠如此堅挺的屹立在世界科技之林。即便是這些年,智能手機業務遭到重創、芯片量產陷入停滯、部分產品線的國際化受不可控外力的阻撓,但華為依然能夠迎難而上,忍受陣痛艱苦轉型,從手機轉向汽車,從硬件逐步押注軟件,來各個擊破禁令的包圍圈,重新煥發生機。
當然,這一切的背后還是得靠研發團隊來親自操刀,這也是為何華為一直以來都極為注重研發投入的原因。8月8日,華為心聲社區轉發了華為創始人兼總裁任正非2016年簽發的郵件《華為到該炸掉研發金字塔的時候了》及評論。
華為研發究竟存在什么問題?
時隔五年之后,華為高層再次轉發該郵件,顯然是對華為當前的研發還是有不滿的,員工評論中也顯示華為五年前存在的問題,如今仍舊存在。
在之前的郵件中,該文直指華為在軟件領域的種種問題,比如和中國領先的互聯網產品相比,在易用性、貼近用戶和產品快速迭代等方面也落后不少、比如IT軟件產品質量比較低下、開發效率低、產品交付周期漫長;再如華為公司在軟件產業的差距還比較大等問題。
圖片來源:心聲社區
這篇文章重點提到了華為的軟件研發,這也是任正非今年來一直強調的,今年5月份任正非談到了華為的發展動向,稱華為應該專注于軟件,因為這個行業不受美國控制,華為將擁有更大的獨立性和自主權。任正非在內部備忘錄中稱,華為應該專注于構建諸如鴻蒙操作系統、人工智能開源框架Mindspore等軟件生態系統。任正非在備忘錄中提到推動軟件業務還取決于找到合適的商業模式。他認為公司應該采取開源方法,要求員工通過開源社區“吸收營養”。
這可能與華為近些年來大舉擴張密切相關,由于受到美方打壓,華為在轉型過程中急需一些新領域的專業人才補足,但一時間比較盲目,并未能注意到前期過度招募帶來的組織膨脹以及機構臃腫的問題,從而給研發這一本就需要時間和精力的工作增添太多不必要的麻煩。
而管報、微信、心聲社區網友的評論,將此類問題反映得更為貼切。比如有人就表示管理團隊臃腫與問責機制嚴苛,跨部門溝通成本高,安全紅線與IPD流程繁瑣等仍然是相對嚴重的問題;再有就是團隊的作戰方式存在問題,聰明的人都去做了管理,真正做技術的時間做研發的時間就會更少,這對于技術開發來說也是極為不利的;另外,骨干員工、專家都去當官,導致這些本該在技術開發上有所建樹的人卻為此少了很多與技術接觸的機會,因此華為也急需研發扁平化組織,來解決這一問題。
華為式“自省” 真能助其“脫胎換骨”?
當然,華為能越來越多的發現這座研發“金字塔”存在的問題,也是因為美禁令的影響。由于半導體零部件尤其是5G領域的產品難以再獲供應,華為猶如失去了一條手臂,最先進的硬件技術難以在國際市場與其他玩家同臺競技。這也倒逼這家“國貨之光”去謀求轉型,試圖發現能夠真正把技術掌控于自己手中的新路線。
如今的華為,正逐漸將大方向轉向軟件技術領域,但相比硬件來說,軟件的研發和打法迥然不同,即便是華為,也需要摸爬滾打。而現階段,華為在軟件研發上就存在著諸多問題,比如組織上,架構設計SE與開發分離,一些架構師與專家基本不懂開發;流程上,公司引入的IPD產品開發交付流程不太適合需要快速迭代的軟件;環境中,開發員工長期在上述流程、組織問題和客戶支持的壓力下加班加點,幾乎沒有時間“抬頭看路”,只會用一些比較老舊的技術,也不太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進,走了不少彎路,消耗了更多的資源,也開發不出有創新力的產品等等。
既然問題已經被提出,而此次華為管理層也已表態將重點根除這些病癥,說明這家公司真正已經做好了從硬件為主轉為重點關注軟件的方向。但這種轉變是否能夠讓華為在未來真正實現“脫胎換骨”,擺脫當前禁令的影響,甚至更上一層樓,仍猶未可知。
畢竟,華為在中國科技界的地位是相當“尷尬”的。一方面,由于其過去在硬件領域尤其是智能手機市場所向披靡,是當之無愧的國產智能手機“一哥兒”,其他競爭對手都對華為所占的份額望其項背,垂涎欲滴,更不必說未來可能會使用鴻蒙OS系統,對手終究還是對手,華為盡管已經賣掉榮耀,且自身5G手機業務也已停滯,但并不能保證未來不會再東山再起,倘若此時大量采用了華為鴻蒙OS系統,對于小米OV來說,必然在未來要被反將一軍。汽車領域此前就有上汽就曾拒絕了華為的合作邀約。
另一方面,軟件作為重心,的確也能夠走出一條明路,但未來面臨的競爭也尤為嚴峻。盡管截至8月6日,華為HarmonyOS 2系統的升級設備數量已超過5000萬,華為提高今年年底鴻蒙系統目標用戶數至4億,此前一次華為將目標數由3億上調至3.6億。但面對占據絕大多數市場份額的谷歌以及另一大競爭對手蘋果來說,華為的這番數據還算是小巫見大巫,且能否長久保持用戶黏度,讓用戶從此依賴上HarmonyOS而非半路轉投Andriod和蘋果OS,才是真正能決定這場戰役勝利的關鍵。
不過,從專注硬件到偏向軟件,華為此番轉型也屬實是形勢所迫。但未來,一旦軟件之路鋪成開來,華為所能享受到的紅利無疑是巨大的。因為在這一“國貨之光”背后,是國產替代的市場紅利,更是自主、安全、可控的國產操作系統的迫切需求。而華為的日常“自省”,也給更多國內不少科技巨頭企業樹立了榜樣,只有“吾日三省吾身”,才能站得更高,望得更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