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又一家車企造手機!華為們正式“對攻”?
今天,編者從多渠道獲悉,有知情人士透露,國內新造車頭部公司蔚來已經進軍手機行業,原美圖手機總裁尹水軍已經加盟,牽頭負責蔚來的手機業務。
據悉,項目或已經成立有一陣子,目前團隊設在深圳,在做人員招聘。另從招聘網站也能發現,蔚來確已發布大量手機業務關聯崗位,其中包括BSP工程師、通信測試工程師、成像芯片設計工程師等。

逆向而行,僅為完善布局?
不過,針對上述信息,蔚來官方向媒體回應道,目前沒有可供披露的信息,有進一步消息將和大家溝通。
對此,編者認為,這一回應并沒有直接否認做手機的傳聞,顯得有些模棱兩可,但越掩飾就越顯得“欲蓋彌彰”。

不過,智能電動車行業增量空間巨大,手機公司進軍造車,尋找第二增長曲線,這無可厚非,已是業內的共識與邏輯,但眼看著手機市場已是一片紅海,車企反而回過頭來做手機,則似乎違背了一般行業規律。
為此,編者從另一渠道也得知更多細節。蔚來的手機業務目前項目正處于最開始的調研階段,基本上排除貼牌的可能性,大概率是自己下場做手機,手機會有非常多跟蔚來汽車的交互功能,比如說手機&車機文件互傳、AR、VR資源投影,NOMI語音助手手機版。

如此一來,個中緣由也比較好解釋了。對于車企跨行造手機,如果底層技術齊全,有系統、芯片、制造能力,上層多長一個端并沒有太大門檻。再者,蔚來已有一定的品牌效應了,這都對其做手機的門檻有所降低。
關鍵的是,蔚來以后手機和汽車的賬戶體系必然會打通,許多產品體驗都有銜接。從運營、商業等其他角度來看,此時的蔚來,也需要用手機增加與用戶的粘性,同時為資本市場提供更具想象空間的新故事。

總的來說,憑借對手機和車機這兩大入口的把握,和不斷完善生態協同性的策略,蔚來此后的系統服務升級、調整將擁有更多自主權和更具靈活性。
實際上,在吉利、蔚來跨界手機之外,特斯拉和小鵬汽車也跨界進入了機器人領域。顯然,這將充分發揮車企生態圈在設計、研發、高端智能制造、產業鏈管理等領域長期積累的經驗。
“投機”與風險,隔行不再隔山?
如此看來,蘋果、華為、小米等手機巨頭下場造車,早已不是新鮮事,而車企造手機,也不再是吉利一家獨創。即便如此,不少網友甚至業內人士并不看好蔚來此時進軍手機行業。
圖源:百度截圖
畢竟,跨界造手機并不簡單,手機市場已經是一片人潮擁擠的紅海,另外,跨界選手們還需要解決品牌定位與消費電子產品定位不匹配的問題。
因此,這也難免讓人質疑,現階段個個都想做手機,但似乎沒有一家真正掌握芯片等底層技術,實際上玩的都是“投機”生意,遲早會嘗到閉門羹。企業能否把主業先做好?另外,掌舵人的精力和公司的資源又該如何分配?
編者獲悉,蔚來或已經在組建自己的研發團隊,會否選擇與董明珠類似的策略而自主研發?但也不能排除蔚來后期會選擇與其他手機廠商合作的可能性。
顯然,對于董明珠造手機的“挫折”,已經表明閉門自造的方式很難走通。因此,吉利在進軍手機行業的三個月后,就被傳將收購手機廠商魅族,以補齊其在手機項目上的短板。
實際上,雷軍是蔚來的投資人之一,因此蔚來手機不一定需要獨自制造,可以考慮與小米深度合作,開發相關的軟硬件產品,這樣的風險自然也會更小一些。
總的來說,小米、華為等都在去年加大了造車進度,吉利汽車、蔚來等也有進軍手機領域的跡象,開啟“車企做手機”的先例,此舉或是和手機公司做汽車的一場對攻。自此,手機行業和汽車行業的交匯也越來越多。

因此,這也會也引發大型車企、手機巨頭們的互相提防。鑒于業務相互重疊,人才攻防在所難免,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都會出現互相高薪挖人的狀況。
不管如何,編者也隱約涌現出一些思緒,對于現階段互聯網、手機廠商跨界造車,車企卻“反攻”轉身做手機,科技、互聯網和制造行業的界限正逐漸模糊,似乎“隔行也不再隔山”了。
